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新闻动态 > 彭德怀去职后,毛主席为何钦点林贺聂?

彭德怀去职后,毛主席为何钦点林贺聂?

发布日期:2025-08-06 07:17 点击次数:155

1959年的秋天,新中国的军事领导层经历了一场不小的调整。原任国防部长的彭德怀元帅被免去职务,这一变动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紧随其后,林总接过了国防部长的重任,并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与贺龙、聂荣臻两位元帅一道,共同担负起军委的日常工作。

这支由三位元帅组成的领导班子,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在十大元帅之中,为何偏偏是他们三人,能在此关键时刻脱颖而出,肩负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呢?

军务大变局

时光回溯到1959年9月17日,一项决定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次会议正式通过,免去了彭德怀兼任的国防部长职务。

紧接着,在同年的9月26日,中央军委发布了一则重要通知,明确了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最新成员构成。毛泽东同志继续担任军委主席,而副主席的重任则交由林总、贺龙、聂荣臻三人共同承担。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位副主席中,军委的日常具体工作由林总负责主持。这一系列的职务调整,其直接导火索正是当年庐山会议对彭德怀元帅所做出的决定,使得他暂时处于休息状态。

为何是这三人

对于林总、贺龙、聂荣臻三位元帅为何能够在此次军委领导层调整中获得重任,其原因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他们各自卓越的军事才能、丰富的革命资历以及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积累的辉煌战功。

林总的军事才能无疑是获得中央信任的关键因素之一。他在1925年便考入黄埔军校,被誉为军事高材生。

从南昌起义初期在叶挺麾下担任7连连长,到成为朱德元帅部下“三帅一将”的佼佼者,他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素养与指挥天赋。

红军时期,林总长期在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战斗,历任红一军团第四军军长等要职,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尤其是在解放战争中,他作为第四野战军的统帅,指挥部队通过夏秋冬三次战役、辽沈战役,不仅成功解放了东北全境,更是横扫华北、中南乃至华南地区。

到解放战争后期,林总麾下的兵力已发展到惊人的180万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彭德怀元帅指挥的第一野战军兵力约为第四野战军的五分之一,林总在兵力规模和战果上的优势显而易见。

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林总的军事才华,甚至有过“全国只要有500个林总,就能打败日本”的评价。在1952年全军评定中,林总与朱德、彭德怀一同被评为一等一级,这充分说明了他在军事领域的顶尖地位,完全具备与彭德怀匹敌的资历和能力。

贺龙元帅的入选,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军事贡献。他是南昌起义的总指挥,这一资历本身就奠定了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地位。

尽管在三大红军会师时,贺龙的地位一度低于彭德怀,但在后续的抗日战争中,他担任了八路军120师师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解放战争期间,贺龙元帅又承担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的重任,主持陕北后方工作。这期间,他为彭德怀所指挥的西北野战军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粮草补给和将领间的调解支持。

这种幕后却关键的保障作用,确保了西北战场的前线能够持续作战。贺龙在十大元帅中排名第四,其资历与贡献同样不容小觑,足以胜任军委副主席的要职。

聂荣臻元帅的入选,则体现了其长期以来与核心军事领导层的紧密合作,以及他在创建和发展根据地方面的卓越能力。自1932年起,聂荣臻便长期与林总搭档,先后担任红一军团政委、115师副师长兼政委。

在五次反围剿期间,他指挥了草台岗战斗等多次关键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例如歼灭蒋介石嫡系国民党第十一师,并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取得了唯一一次重大胜利,歼灭李延年部4000多人。

湘江之战中,他亲临前线掩护中央红军渡江。遵义会议后,他与刘伯承一起强渡大渡河,为红军转危为安立下汗马功劳。抗战时期,聂荣臻留驻五台山,建立了著名的晋察冀军区及根据地,并成功粉碎了日军的多次围攻。

在他的领导下,晋察冀军区部队迅速扩张至2万多人,根据地也发展到30多个县。聂荣臻还组织了39个团参加百团大战,并成功应对了1941年日军7万多兵力的反扫荡。

解放战争中,聂荣臻元帅指挥了绥远、晋北、大同、集宁战役、正太战役,其中正太战役歼敌3.5万余人。

1947年6月,他指挥的系列战役歼敌2.1万人。清风店战役中,他歼灭国民党第三军1.7万余人。攻克石家庄战役歼敌2.4万余人,此役成为人民解放军攻克坚固设防重镇的经典范例。

在平津战役中,聂荣臻作为总前委成员,参与指挥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人,为解放华北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可见,聂荣臻的战功与组织能力,使其成为军委副主席的理想人选。

元帅的“缺席”

在彭德怀元帅离任后,为何十大元帅中还有其他几位未能进入军委副主席的行列,这背后同样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能力不足。

首先,彭德怀元帅本身,由于1959年庐山会议上提出的意见受到批评,导致他被决定暂时休息。后来,在特殊历史时期,他更是不幸逝世于不公正的待遇之中。因此,他已不再具备继续担任军委要职的条件。

朱德元帅,作为十大元帅之首,他在1952年全军评定中也位列一等一级,资历与威望无人能及。

然而,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他或多或少受到彭德怀事件的影响,因此错失了此次军委副主席的任命。这并非对他军事才能的否定,而是特定政治环境下的考量。

刘伯承元帅,被誉为“儒帅将军”,其军事理论造诣深厚。然而,在当时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中,他受到了批评。

尽管这不影响他作为军事家的伟大地位,但在政治气氛敏感的时期,这一因素使其失去了担任军委副主席的资格。

陈毅元帅的情况则更为特殊。当时他已担任外交副部长等重要职务,主要精力投入到外交活动之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重要活动,需要像陈毅这样具备卓越外交技能和政治智慧的领导人来主持。鉴于国家外交大局的需要,他并未参与军委副主席的选举。

罗荣桓元帅和徐向前元帅未能入选,则主要是出于健康原因。解放后,罗荣桓元帅的身体状况一直不佳,他抗癌多年,最终于1963年不幸去世。

徐向前元帅也长期抱病在身,没有足够的精力来承担军委副主席这样高强度、高压力的日常工作。中央在考虑人选时,必然会将身体健康状况作为重要考量。

最后是叶剑英元帅,他在十大元帅中排名第十。相较于贺龙和聂荣臻两位元帅,叶剑英当时的资历和在核心军事战役中的直接指挥成就略显不足。

在这一时期,他更多地致力于积累政治工作经验,这为他后期在国家政治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1959年,他的主要任务和侧重点并非军委日常领导工作。

班子的韧性与担当

1959年新组建的军委领导班子,在林总、贺龙、聂荣臻三位副主席的共同努力下,并非一帆风顺,但最终展现出了其强大的韧性与担当。

在林总初期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期间,由于多种原因,军委并未立即进行大规模的改革或调整。他的任职初期,更多是稳定军心,维持既有运作。

然而,到了1962年3月,林总因病未能继续参加军委常委会,这意味着军委的日常重担几乎完全落到了贺龙和聂荣臻两位元帅的肩上。

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贺龙和聂荣臻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他们积极深入基层,关注军队的全面建设。

贺龙元帅尤其重视军工企业的发展,他亲自视察了飞机总装配车间、发动机厂等重要国防工业部门,并首次明确提出了国防工业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这一前瞻性的理念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和同意,为新中国的国防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贺龙元帅同时还高度关注武装力量的建设。在1961年,他与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元帅一道,深入南京军区、上海和浙江驻军进行调研,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他们的调研旨在规划部队的未来发展方向,确保人民军队能够适应新时期国家安全的需求。

在面临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贺龙与聂荣臻的领导作用愈发凸显。中印边境冲突期间,虽然具体年份未指明,但发生于1962年林总生病之后。

两位元帅在军事决策上展现出了高度的战略前瞻性,他们早早地做出了决策,指示西藏和新疆军区边防部队做好充分的战备准备。

贺龙元帅更是深入研究分析美蒋关系以及国民党军队的动向,确保在外部环境复杂的情况下,我军能够掌握主动权。

两位元帅在冲突中指挥若定,成功应对了边境局势,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安全。他们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肯定,毛泽东的批示也使得他们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到了1962年9月,林总正式离开军委领导工作后,毛泽东同志更是亲自建议由贺龙同志主持军委日常工作。这一建议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获得了全票通过,充分显示了中央对贺龙能力的认可和信任。

在贺龙和聂荣臻的共同带领下,军委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和发展。他们大力推动了全军群众性大练兵活动,将部队的军事训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毛泽东同志对贺龙元帅所推广的“夜老虎连”经验更是高度赞赏,并指示在全军范围内进行推广。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部队的战斗素养和实战能力,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语

回溯1959年的中央军委领导层巨变,我们不难发现,这并非简单的职务更迭,而是新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对军队核心领导力量进行的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性调整。

林、贺、聂三位元帅之所以能够挑起大梁,既是对他们卓越军事才能和深厚革命资历的肯定,也体现了当时高层在政治稳定、部门分工、乃至个人健康状况等多重因素下的全面考量。

特别是当林总因病缺席日常工作之后,贺龙和聂荣臻两位元帅的务实领导,不仅有效推动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和战备工作,确保了人民军队的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更充分展现了这套班子在关键时刻的韧性与担当。

友情链接:

辉达娱乐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辉达娱乐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