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的摩擦,一度让两国关系跌到了冰点,彼此的信任几乎荡然无存。这不光是边境上那点事儿,连带着经济和战略合作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你看,最近全球局势变幻莫测,特别是美印关系时不时就冒出裂痕,印度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路子,想想接下来该怎么走。
新德里发现,被某些西方大国晾在一边后,找个新的平衡点成了摆在面前的现实选择。就在这当口,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来了印度,这可被看作是中印关系一次重要的“破冰”尝试。
这趟访问意义非凡,不但是疫情后中国外长头一回踏上印度土地,更是去年两国在实际控制线完成脱离接触后的首次大动作。它不光给两国高层搭起了沟通的桥梁,也预示着印度在复杂的国际棋局里,正从那些宏大的构想,转向更实实在在的战略考量。
豪赌落幕,昔日盟友生变
印度以前总想着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有个西方大国曾把印度当成印太战略里的重要棋子,军事和经贸合作那叫一个热络。
可印度偏偏大量进口俄罗斯石油,这事儿让那个西方大国气得不轻。当时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一怒之下,不仅对印度实施了关税制裁,连原定的贸易代表访印行程都给取消了。
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印度和那个西方大国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新德里没办法,只能另寻出路,和中国修复关系,成了缓解国际压力的现实选择。
这也是为印度自己争取更多战略空间的一个权宜之计。与此同时,莫迪掌舵下印度近十年来的“赌国运”模式,也差不多走到了头。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就是印巴之间的“5.7空战”。
那场短暂的边境冲突,印度可以说“输得一塌糊涂”,尤其是在空中较量里,巴基斯坦空军简直是大获全胜。战后,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更是晋升为元帅,这是他们国家头一个陆军元帅。
这位元帅,就是因为指挥部队成功抵御了印度进攻而获得的晋升。那场战争中,巴基斯坦陆军打出了颠覆性的战果,直接袭击了印控地区26个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印军指挥部、雷达站、空军基地,甚至防空系统。巴方甚至声称,他们让印度大约70%的电网瘫痪了。反观印军,那次冲突几乎寸功未立,空地两头都失算了,真可谓“一败涂地”。
内外双重打击之下,莫迪那种政治强人的策略,不得不彻底改弦更张。他曾痴心妄想,以为只要全面倒向那个西方大国,就能获得无限支援,建立起自己的产业链。
他曾希望通过出卖地缘政治价值,换来域外大国的支持和外来资源。然而,“5.7空战”彻底戳破了这个幻想,明明白白地告诉印度,它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的战略价值。
这次惨败意味着,印度外交和国家发展计划,不得不从之前单方面投向某个西方大国怀抱的模式,转向更加务实的多边主义外交。
“泥足巨人”的真实困境
印度的经济模式,被形象地比作“泥足巨人”——看着体量庞大,可走起路来却步履维艰。说到底,就是它“腿脚太软”,内部问题太多了。莫迪上台后,印度在这个模式上走得更激进。
从2015年开始,印度曾搞出“废除旧货币”等一系列“奇招”。印度GDP数据一度随之水涨船高,但后来被揭露出来,里面含有大量“非传统”的成分,数据和实际情况完全是两码事。
尽管数据上看着发展得不错,但印度制造业不进反退,劳动生产率面临崩溃。要深究印度这些“奇葩”行为的根源,其实就是我们对印度国情和经济外交困境的症结了解不够。
残酷的阶级剥削与压榨,导致印度几乎没什么生产力可言。印度所有的经济活动,几乎都只是为了维持人类最基本的生命延续,极少能用于享受性或发展性的生产。
统治阶级通过固有的阶级制度,残酷地压榨底层民众,财富集中到了一个失控的地步。穷人被剥夺了一切,从生产资料到知识、思维,甚至连意志都被剥夺了,完全陷入了绝境。
统治阶级积聚的财富,并没有用于印度本地消费,而是用来购买外国奢侈品,或者干脆跑到外国去享受。印度那落后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根本就满足不了这些富裕阶层的需求。
即使是掌握大量财富的阶级,也不可能把这些财富投入印度社会。被统治阶级因为残酷剥削,生产积极性丧失殆尽,只能勉强生产出一些维持生存的必需品。
深重的财富凝固,是印度发展的最大枷锁。印度有很多人饿死,却仍然是粮食出口国,把大量土地用来种植经济作物,因为出口利润比粮食作物更高。
印度经济极其缺乏“剩余价值”。贫穷阶层拼死挣扎,仅仅能维持基本生存,这部分财富一旦挪作他用,就会导致大规模的人道灾难。
无论谁当权,都无法积累发展所需的资源。那些妄想去印度投资的外国企业,不可能在印度搜集到财富和人才。
印度的财富是凝固的,任何投资行为都可能打水漂。即使莫迪本人拥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党政军资源,也无法搜刮到足够财富来发展印度自己。
现实面前,不得不低头
在内外双重压力之下,中方高级外交官的访问,被视为两国关系自疫情以来首次重要的破冰之旅。这不光具有象征意义,也预示着两国高层互动的可能性。
这次访问也恰逢中印建交75周年,而且印度总理计划年内还要访华,参加某个国际峰会。这些积极信号,都显示出双方正在努力寻找新的互动模式。
印度外长苏杰生为王毅举行了欢迎仪式,并强调双方需要“共同推动降低紧张局势的进程”。这展现了印度希望在中印关系上,能拿出务实态度。
然而,边境问题依然是中印关系中最大的障碍。苏杰生直言不讳地指出,中方必须撤回在边境地区集结的数万解放军,这是印方的核心关切。
自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印度持续加大在边境地区的军事部署。外媒指出,印度在边境方向的兵力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已经超越中方数倍。
两国虽然已在部分地区实现了脱离接触,也签署了边境巡逻协议。但真正意义上的“撤军”,涉及规模、顺序和时间安排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不是一句话就能搞定的。
印度的要求,反映了其以边境问题牵制中国区域影响力的战略思维。苏杰生的表态,也是在向外界,特别是某个西方大国,释放战略信号。
这表明新德里愿意与中方缓和关系,但前提是边境问题得到实质性解决。中方则认为,边境问题不能成为单方面要挟的筹码。
王毅强调边境和平是中印关系的基础,但信任必须是双向的。如果印方不断强化军事存在,却要求中方单方面撤军,这显然缺乏对等性。
未来双方在撤军问题上能否找到平衡点,将直接决定中印关系修复的深度。这次访问中,王毅还与印度国家安全顾问进行了会谈。
他还参加了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的第24次会晤,双方在边境问题上,寻求在制度化框架下推动解决。这种机制化的沟通,是缓解紧张局势的必要前提。
除了敏感的边界议题,中印关系的改善还将延伸至经济与科技合作。印度本土企业在电动汽车、锂电池等领域,正积极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
印度对中国技术与产业链,有着一定程度的依赖与认可。双边关系缓和,有望加速这些领域的合作,为印度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龙象共舞,能否再续前缘?
中方高级外交官的这次访问,无疑为长期停滞的中印关系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深层分歧依然存在。来自西方大国的冷遇和制裁,让印度认清了过度依赖单一伙伴所带来的战略风险。
现实的国际格局,正推动印度调整战略。中印两国关系的改善,对维护区域稳定、增强各自在全球舞台上的战略主动权都至关重要。
中印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肩负着引领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责任。在多极化格局下,中印关系的稳定,对亚洲乃至全球局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未来的关键在于,双方能否以务实的态度弥合彼此分歧,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建立真正的战略互信。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相较于对抗,合作更能为两国和地区塑造积极的未来。
印度是否愿意放下怀疑,中国能否展现足够的战略耐心,将决定“龙象共舞”能否从美好的构想变为实实在在的现实。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