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逆变器龙头阳光电源最近放出两大重磅消息:一是计划发行H股赴香港上市,二是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56%,狂赚77亿元。 这家从20平米小房间起家的公司,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新能源出海的标杆企业,其创始人曹仁贤更是连续三年蝉联安徽首富宝座。
故事要从1997年说起,当时还是合肥工业大学老师的曹仁贤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辞去“铁饭碗”工作,凑了50万元启动资金,在合肥租下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房间,创立了阳光电源。 创业之路并不轻松,公司最初只能靠传统电源产品维持经营,直到2003年研制出中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伏逆变器,才成功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格局。
曹仁贤展现出了非凡的战略眼光,他力排众议停掉了UPS不间断电源业务,集中所有资源投入到光伏和风能等新能源产品中。 这一决定被证明极其正确:2008年,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的鸟巢场馆;2009年,公司已占据国内新能源逆变器6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11年,阳光电源成功登陆深交所,成为“中国新能源电源行业第一股”。 截至2025年8月,公司市值已接近2000亿元,而曹仁贤的个人身家也达到510.4亿元,连续三年蝉联安徽首富。
阳光电源的业务版图不断扩展。 2014年,公司成立阳光新能源,专注于新能源电站的系统研发和项目开发。 去年3月,阳光新能源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引入投资者,合计增资8.47亿元,投前估值就超过190亿元。 与此同时,曹仁贤还将目光投向氢能领域,于2021年成立阳光氢能。 2023年末,阳光氢能宣布完成6.6亿元A轮融资,估值约60亿元。
光伏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2015年,阳光电源在逆变器领域被华为赶超,后者在短短两年内就做到出货量世界第一。 两家企业你追我赶多年,直到2021年华为退出部分海外市场后,阳光电源才趁机拿下其市场份额,登顶全球第一。
近年来,光伏行业面临严重“内卷”。 曹仁贤在去年11月的一次活动论坛上坦言:“现在的光伏和储能产业内卷现象非常严重”。 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战不可避免,逆变器价格持续走低。阳光电源的综合毛利率也从最高峰时的49.82%降至2023年上半年的39.5%。
面对挑战,阳光电源积极寻求转型。 公司早在2014年就布局了储能业务,这一前瞻性决策如今成效显著。 2025年上半年,储能系统营业收入达到178.03亿元,同比大增127.78%,占总营收的40.89%,首次超过光伏逆变器业务的35.21%。 这意味着储能业务已取代逆变器,成为公司的第一大主营业务。
海外市场也成为阳光电源的重要增长点。 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营收占比达58.30%,首次超越国内市场。 这一转变显示出阳光电源已成功实现从中国走向全球的市场重心转移。
2023年12月,阳光电源宣布启动分拆控股子公司阳光新能源上市。 截至2023年三季度,阳光新能源的资产负债率高达79.1%,营收138亿元,净利润约7亿元。 分拆这一业务有助于改善阳光电源的偿债能力。
今年8月,阳光电源公告称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 公司表示,这一举措旨在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打造多元化融资渠道。
根据财报,截至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负债总额726.12亿元,资产负债率61.33%。这一负债水平与公司业务扩张步伐相一致。
阳光电源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的缩影。 2023年,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为代表的中国“新三样”产品海外供应量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超过100个国家开展绿色项目合作。
过去十年间,中国推动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累计下降超过60%和80%,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国创新、中国制造和中国工程。 中国已经建成了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全产业链体系,为全球贡献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和70%的风电装备。
曹仁贤通过多个“仁”字系的投资平台,广泛布局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和半导体芯片,如祥邦科技、精工电子、保碧新能源等。 他为公司描绘的新蓝图是发力“风光储电氢”各环节,实现能源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