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最近在网上挺火的。
一辆孤零零的坦克,看型号是T-80UD,就那么被丢在阿富汗光秃秃的野地里。旁边,还有几张巴基斯坦士兵的证件,被人用绳子串起来,挂在坎大哈的街头,像是在展览什么战利品。
说实话,这画面挺扎眼的。
一支国家的正规军,装备着主战坦克,怎么就在一场边境冲突里,输得连脸都不要了?武器能扔,坦克能扔,这仗得是打成了什么烂样。
事情发生在10月15号的凌晨。
本来,这是一场教科书式的突袭计划。巴基斯坦的精锐部队,想趁着天黑,摸进阿富汗边境,快刀斩乱麻,干掉一伙总来捣乱的武装分子。
计划听起来很完美。
可现实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他们以为对手是散兵游勇,没想到一头撞进了人家精心准备好的包围圈。原本的突袭,瞬间变成了被围剿。枪声一响,四面八方都是人影,子弹不知道从哪个角落里飞过来。
前线的士兵彻底懵了。
他们抱着无线电拼命呼叫后方,请求炮火支援,请求空中支援。
回应他们的,只有一片嘈杂的电流声。
指挥部像是集体断了线。没人回应,没人协调,更别提什么支援了。前线的部队就像一群没娘的野孩子,被分割包围,各自为战。
绝望这东西,是会传染的。
当第一个士兵扔下枪开始逃跑时,整个部队的士气就彻底崩了。打仗打的是一口气,这口气没了,手里拿着的烧火棍都不如。
于是,溃败开始了。
武器、弹药、装备,这些军人的第二生命,全都成了累赘。那辆威风凛凛的T-80UD主战坦克,也开不动了,或者说,没人想开着它送死了。直接丢在战场上,成了对手的战利品,也成了巴基斯坦军队的耻辱柱。
打赢他们的这伙人,说起来,身份还挺尴尬的。
他们叫“巴基斯坦塔利班运动”,简称“巴塔”。虽然名字里带着“塔利班”,但他们的目标,不是阿富汗,而是巴基斯坦。
最有意思的地方来了。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让巴基斯坦头疼不已的敌人,是他们自己亲手“喂”大的。
过去几十年,巴基斯坦心里一直有个结,那就是东边的邻居印度。为了能有个战略缓冲,能在背后捅印度一刀,巴基斯坦的情报机构没少在阿富汗下功夫,扶植过各种武装组织,其中就包括阿富汗塔利班。
这盘棋下得很大,想的是把阿富汗变成自己的后院。
可没想到,后院里长出来的东西,不光能咬别人,也能回头咬自己。
“巴塔”就是这么个玩意儿。它跟阿富-汗塔利班思想上、人员上都牵扯不清。等到2021年,阿富汗塔利班重新上台,这帮“巴塔”的好日子就来了。他们在阿富汗找到了安全的避风港,可以从容地休整、训练,然后扭头就去袭击巴基斯坦。
这就叫引火烧身。
自己当年为了制衡别人埋下的雷,今天,在自己脚底下炸了。昨天的棋子,成了今天的催命符,这事儿,去哪儿说理去。
一场仗打输,背后肯定不只是战术上的问题。
往根上刨,这片土地的麻烦,有一百多年了。
有条线,叫“杜兰线”。一百多年前,英国人还在这儿当老大的时候,一个叫杜兰的外交官,拿笔在地图上随便一划,就把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普什图族人,一分为二。
一半在阿富汗,一半在后来的巴基斯坦。
这条线,阿富汗从来就没承认过。
这就成了一笔烂账。边境两边的人本来就是亲戚,你来我往,谁也管不住。这也给了各种武装分子绝佳的生存土壤,今天在这边活动,明天溜达到那边,政府军想管也管不了。
像一根扎进肉里的刺,一百多年了,一直在流血,从未愈合。
历史的旧伤还没好,眼前的日子也不好过。
俗话说,地主家也没余粮了。现在的巴基斯坦,经济一团糟,通货膨胀压得人喘不过气,还欠着一屁股外债。政府自己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哪有那么多钱投到军队身上去更新换代。
更要命的是,军队现在是一个脑袋要顶三面墙。
东边要防着老对手印度,西边要跟阿富汗边境这帮人掰扯,国内还得清剿那些时不时冒出来的恐怖分子。
兵力就那么多,钱就那么点,撒胡椒面一样分到三条战线上,每一处都显得捉襟见肘。西边边境兵力空虚,不是一天两天了。
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是个大窟窿。
所以,那辆被扔在阿富汗荒野上的坦克,不只是一堆废铁。
它更像一个隐喻。
映照出一个国家,在历史的泥潭和现实的困境里,每一步都走得有多么艰难。过去欠下的账,早晚有一天,要连本带利地还回来。(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