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宇的出现,确实给中国女篮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但也引出了不少问题。现在的篮球,讲究的是快节奏、强对抗、技术精,张子宇的身体条件,跟这个大方向,确实不太一样。光靠身高,在速度和技术流的对抗里,占不到便宜。
刚结束的和日本的比赛,很说明问题。张子宇上场时间不多,也就十几分钟。但就这十几分钟里,她拿了17分,抓了9个篮板,正负值是+6。这个效率,是当时中国队场上最高的。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在场上的时候,内线是有优势的,是能稳定得分的点。她下场之后呢?那三十多分钟,咱们打所谓的“小快灵”,效果如何?场面大家都看到了,被日本队压制得很厉害。所以,单纯把输球归咎于张子宇拖累全队,站不住脚。咱们输在哪?外线投篮不准,这是个大问题。
为啥张子宇这么好的得分点,没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原因挺清楚的,第一,球给到她手里的次数太少了,其他队员出手很多,但成功率低,效率不高,第二,当她在内线要位或者拿球时,缺乏保护。日本队经常两三个人围着她包夹,咱们的队员没有很好地形成挡拆保护,让她陷入重围。第三,张子宇自己也需要更深入地在篮下要位,离篮筐越近,她的威胁自然越大。
日本队对付张子宇,招数很明确,第一招,拼命把她往外推,不让她舒服地在深位接球。第二招,只要她拿到球,立刻多人包夹,不让她轻松出手,第三招,进攻时,利用挡拆或者直接在中距离出手投篮,就是欺负她移动出来防守比较困难,第四招,把节奏带快,推速度,打转换,这就是抓住她的移动特点在做文章。
那我们该怎么应对呢?首先,张子宇在篮下卡位要更坚决、更及时,得把位置占牢。其次,也是最关键的,外线队员传球要果断。当张子宇吸引了对方两三个人防守时,外线必然出现空位机会。这时,外线球员必须敢于出手投篮,尤其是三分球。或者,当防守人扑出来防投篮时,内线就空了,这时坚决切入篮下,也是得分的好机会。可惜的是,打日本这场,当张子宇吸引包夹创造出空位时,咱们的外线队员没能把握住那些投篮机会,球传来倒去,反而失误增多,这就很难打了。
这里也说说张子宇自身的局限性,她身高2米26,体重很大,移动速度确实不快,防守覆盖范围相对小。在防守端,尤其是在防挡拆或者扑出去防中远投时,会比较吃力,进攻端,她的活动范围也主要在篮下很深的位置,出了这个区域,威胁下降。膝盖以下球的控制,以及运球推进,对她来说难度很大。要求她能像小个球员那样快速奔跑、跳跃,技术全面,这不现实,她能健康地在场上打球,本身就不容易。
有人说,张子宇在防守端相当于4防5,如果她个人得分不能上30分,在场上就是副作用,日本队就是放大了这点,这种情况下,咱们的教练,比如宫鲁鸣指导,当时的应对,比如坚持用双塔、打联防,在面对日本这种快速传导、精准中投的球队时,效果不好。更灵活的防守策略,比如人盯人或者对外线持球人进行夹击,早点提速,是不是更合适?这值得讨论。
归根结底,张子宇这场被限制,根源还是在外线,外线投篮命中率太低了,根本无法有效拉开空间,反过来,当张子宇在内线吸引多人防守,为外线创造出空位时,外线队员又无法把球投进,把机会转化为得分,这形成了恶性循环。
输给日本,问题不在张子宇这个小将身上,问题在于教练团队有没有围绕她这个高点制定足够坚决和有效的战术,当对方好几个人在篮下防她时,外线有大把空位机会,投不进,那就真的没办法了。另外,当对方已经多人围住张子宇时,还要强行给她传球,这很困难,也容易失误,其他队员这时不能光看着,必须动起来,利用她吸引防守创造的空间去攻击,全队得是一个整体。
同时,张子宇在防守意识上也需要提升,比如及时举手干扰,更积极地移动脚步,尽可能扩大一点防守影响力,给队友提供更好的篮下保护,而其他队员,在张子宇吸引防守时,也要随时做好接球进攻的准备,或者抢篮板、防快攻的准备,如果外线或中投能准一点,比赛就好打多了。
所以,咱们得实事求是,张子宇的作用有局限性,她主要在篮下终结,是战术体系中的一个强力支点,但要把她的威力完全发挥出来,需要全队配合,尤其需要外线能投进那些空位球。否则,对手会肆无忌惮地包夹她,反过来,她的存在,也像一块试金石,把咱们外线投射不稳、战术执行力不足、临场应变不够的问题,暴露得清清楚楚,未来怎么用她,怎么围绕她建队,怎么弥补短板,这考验着教练组的智慧,大家说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