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辉达娱乐介绍 > 父常遇春舅蓝玉,嫁朱标七载四育,常氏之死影响了明史

父常遇春舅蓝玉,嫁朱标七载四育,常氏之死影响了明史

发布日期:2025-07-12 13:55 点击次数:177

参考来源:《明史》《明太祖实录》《胜朝彤史拾遗记》等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请理性阅读

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南京太子府内一片愁云惨雾。

二十四岁的太子妃常氏刚刚诞下第二个儿子朱允熥,却因难产而命悬一线。

这位开国名将常遇春的爱女,太子朱标的原配,此时正躺在产床上奄奄一息。

朱元璋急匆匆赶到太子府,看着面色苍白的常氏,这个铁血皇帝眼中闪过一丝不忍。

常氏是他亲自选定的儿媳,从小在宫中长大,情同己女。

"父皇..."常氏虚弱地睁开眼睛,想要说些什么,却再也发不出声音。

三天后,常氏香消玉殒。

这个女子的死,看似只是一场寻常的生产悲剧,但她的离去却如蝴蝶振翅,掀起了明朝政治格局的巨大变化。

她留下的两个年幼儿子,她的舅舅蓝玉,她的丈夫朱标,都将因为她的死而改变命运。

【一】开国功臣的掌上明珠

常氏的身世可谓显赫。她的父亲常遇春是明朝开国第一猛将,号称"常十万"。

常遇春这个人在明朝开国功臣中地位极高。

他身材魁梧,臂力过人,作战勇猛,深得朱元璋信任。

史书记载,常遇春"体貌奇伟,勇力绝伦",使用的长槊重达数十斤,在战场上如入无人之境。

更为难得的是,常遇春虽然勇猛,却从不居功自傲。

他每次打胜仗后,总是将功劳归于朱元璋的英明指挥。这种品格深深打动了朱元璋,两人的关系不仅是君臣,更像是兄弟。

常遇春曾经豪言:"我能率领十万大军,横行天下,为主公扫平天下!"军中因此称他为"常十万"。

这个绰号既是对他统军能力的认可,也是对他豪迈性格的写照。

洪武二年,常遇春随大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

他率军攻克元朝上都开平,逼得元顺帝向北逃窜。胜利在望的时候,常遇春却在柳河川突然病倒,几天后便撒手人寰,年仅四十岁。

朱元璋得知常遇春去世的消息后,竟然痛哭失声。他说:"常遇春是我最信任的兄弟,他的死让我失去了一条臂膀。

"朱元璋亲自为常遇春选定墓地,追封他为开平王,还命宫廷画师为他绘制龙袍画像。

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穿龙袍,朱元璋让常遇春死后享受这种待遇,可见对他的重视程度。

常遇春去世时,女儿常氏才十五岁,正值花季年华。失去父亲的她顿时成了孤儿,前途未卜。

朱元璋念及常遇春的功劳,主动将常氏接进宫中抚养。

在皇宫中,常氏展现出了优秀的品格。她不仅容貌秀美,更难得的是性情温和,从不与其他宫女争执。朱元璋经常让她陪太子朱标读书习字,两个年轻人在朝夕相处中渐生情愫。

常氏的学识也很不错。她能写一手好字,对诗词歌赋也有一定造诣。朱元璋看在眼里,越发觉得这个女孩适合做太子妃。

毕竟,太子妃不仅要有美貌,更要有德行和才学。

【二】天作之合的婚姻

洪武四年春天,朱元璋正式下旨,册封常氏为皇太子妃。

这个决定在朝野引起了巨大反响。常氏虽然是功臣之女,但她的家族在常遇春死后实力已经大不如前。

朱元璋选择她做太子妃,更多的是出于对常遇春的怀念和对常氏品格的认可。

册封仪式极其隆重。朱元璋亲自撰写了册封诏书,

其中写道:"昔君天下者必重后嗣,为蒸民主,皆选勋德之家,贞良女子以媲之。

朕子标年已长,以尔常氏实朕功臣开平忠武王长女相结为亲,今吉日在期,所宜先正其名,

特以册宝命尔为皇太子妃。尚其思尔父勋,敬慎内仪,相以正道,用永于家邦。"

这份诏书不仅确立了常氏的地位,更体现了朱元璋对她的期望。他希望常氏能够像她的父亲一样,为明朝的江山社稷做出贡献。

婚礼当天,整个南京城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

朱元璋几乎动用了国库中最珍贵的物品作为常氏的嫁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古玩字画,应有尽有。这些嫁妆不仅彰显了皇室的富贵,更体现了朱元璋对常氏的重视。

新婚的朱标和常氏,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朱标性格温和,常氏贤良淑德,两人真可谓是天作之合。

他们经常一起读书论文,讨论治国之道。常氏虽然是女子,但她的见解往往让朱标刮目相看。

常氏在太子府中的管理也井井有条。她善于处理各种事务,对下属既严格又慈祥。

太子府的宫女太监都很敬重她,称她为"贤妃"。

洪武七年十月,常氏为朱标生下了第一个儿子朱雄英。

这个孩子的出生在皇宫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朱雄英不仅是朱标的嫡长子,更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按照宗法制度,他将来很可能成为大明朝的第三任皇帝。

朱元璋对这个长孙疼爱有加。他亲自为孩子取名"雄英",寓意雄才英武。

这个名字承载着朱元璋的殷切期望,希望朱雄英能够继承朱家的雄风,成为一代明君。

朱雄英的出生让常氏的地位更加稳固。她不仅是太子妃,更是皇长孙的生母。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个身份意义重大。

朱元璋开始让常氏参与一些宫中事务。她经常协助皇后马氏处理后宫的各种事情,展现出了出色的管理能力。

朱元璋对她的表现非常满意,经常在朝臣面前夸赞她的贤德。

常氏的家族也因此受益。她的弟弟常茂、常升都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在军中担任要职。

常氏的舅舅蓝玉更是屡建奇功,地位日益显赫。

在这段时间里,常氏可以说是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她有疼爱她的丈夫,有可爱的儿子,有宠爱她的公公皇帝,还有一个日渐兴盛的家族。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

【三】舅舅蓝玉的崛起

说到蓝玉,这个人在明朝历史上绝对是个风云人物。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也就是常氏的舅舅。他早年跟随常遇春征战,深得姐夫的器重。

常遇春经常在朱元璋面前夸赞蓝玉的才能,说他"临阵勇敢,所向克捷"。

常遇春去世后,蓝玉继承了姐夫的衣钵,成为明军中的一员猛将。他的作战风格和常遇春如出一辙,都是勇猛异常,冲锋在前。

蓝玉的军事才能很快得到了证明。洪武四年,他跟随傅友德攻打四川,一举攻克绵州。

洪武五年,他又跟随徐达征讨北元,在土拉河大败元军。这些胜仗让蓝玉在军中的威望日益提高。

洪武十二年,蓝玉因功被封为永昌侯。这个封号对他来说意义重大,标志着他正式进入了明朝的核心权力圈。

蓝玉最辉煌的时刻是洪武二十一年的捕鱼儿海之战。当时,北元的残余势力在漠北重新聚集,对明朝的北方边境构成威胁。

朱元璋命蓝玉为主帅,率领十五万大军深入漠北。

这次远征极其艰难。蓝玉率军在茫茫戈壁中跋涉数千里,克服了缺水、缺粮、天气恶劣等重重困难。终于在捕鱼儿海找到了北元的主力。

蓝玉指挥有方,一举击溃了北元军队,俘获男女七万七千人,缴获牛羊无数。

这一战彻底摧毁了北元的统治体系,基本解除了北方的威胁。

朱元璋对蓝玉的战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不仅封蓝玉为凉国公,还让他掌管明朝的精锐部队。可以说,蓝玉此时已经是明朝军方的实际掌控者。

蓝玉的崛起对常氏来说是个好消息。

有了这样一个在军中威望极高的舅舅,常氏在宫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朱标也因为有了蓝玉这个强力外援,在处理一些政务时更加得心应手。

【四】第二次生产的悲剧

洪武十一年,常氏再次怀孕。这本来是一件喜事,但这次怀孕却格外辛苦。

常氏在怀孕期间经常感到身体不适,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太医们虽然尽心调治,但效果并不明显。朱标和朱元璋都很担心,经常到太子府探望。

到了临产的时候,情况更加危险。常氏在产房里痛苦地呻吟着,产婆和太医们都束手无策。

生产过程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常氏几乎筋疲力尽。

终于,在洪武十一年十一月的一个寒冷夜晚,常氏生下了第二个儿子朱允熥。但她自己却因为难产大出血,陷入昏迷。

朱标守在常氏床边,看着妻子苍白的面容,心如刀绞。他握着常氏的手,不停地呼唤她的名字,希望能够唤醒她。

朱元璋也赶到了太子府。这个铁血皇帝看着奄奄一息的常氏,眼中闪过一丝不忍。

他知道常氏的情况很危险,但他更知道常氏对朱标的重要性。

太医们用尽了各种办法,人参、鹿茸、灵芝等珍贵药材都用上了,但常氏的病情却没有好转。

她的呼吸越来越微弱,体温也在下降。

三天后,常氏还是没有挺过来。在朱标的守护下,她安静地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醒来。

常氏死时年仅二十四岁,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她的死给整个太子府蒙上了阴影,也改变了明朝政治格局的走向。

常氏的死对朱标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这个原本温文尔雅的太子变得沉默寡言,整日闷在府中,不愿意见任何人。

他经常独自坐在常氏生前喜欢的花园里,望着那些花草发呆。

朱元璋看在眼里,心疼不已。他知道儿子对常氏的感情有多深,也知道失去妻子对朱标意味着什么。皇帝开始考虑为朱标续娶的问题。

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为朱标选定了新的太子妃——吕氏。

吕氏是大臣吕本的女儿,出身虽然不如常氏显赫,但品格端正,容貌也不错。

朱标虽然接受了这门亲事,但他对吕氏的感情远不如对常氏那样深厚。吕氏也明白自己只是常氏的替代品,在太子府中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洪武十年,吕氏为朱标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朱允炆。

这个孩子的出生给太子府带来了一些生气,但也埋下了日后争储的种子。

与此同时,常氏留下的两个儿子也在健康成长。朱雄英聪明伶俐,深得朱元璋喜爱。朱允熥虽然年幼,但也显示出了过人的资质。

蓝玉对常氏的死感到非常痛心。他失去了最重要的政治靠山,在朝中的地位变得微妙起来。

不过,蓝玉还有两个外甥,特别是朱雄英,将来很可能成为皇太孙。

洪武十五年五月,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传来:八岁的朱雄英突然病重,几天后便撒手人寰。

朱雄英的死震撼了整个皇宫。朱元璋悲痛万分,下令辍朝致哀。群臣素服,徒步送葬。朱雄英被追封为虞王,谥号"怀",安葬在钟山。

朱雄英的死彻底改变了皇位继承的格局。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朱雄英死后,皇位继承权应该落在朱允熥身上。

毕竟他是常氏的儿子,是朱标的嫡子。

蓝玉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变化。如果朱允熥将来成为皇太孙,那么作为朱允熥舅公的蓝玉,地位将重新稳固。他开始暗中为朱允熥争取支持。

但朱元璋却有不同的想法。他担心蓝玉会利用朱允熥的身份对皇权构成威胁。

蓝玉在军中的影响力太大,如果他全力支持朱允熥,很可能会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在视察西安回京后突然病逝。朱元璋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是立朱允熥为皇太孙,还是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熥是朱标的嫡子,按照宗法制度,他的继承权更为正统。但朱允熥背后站着蓝玉,这让朱元璋感到不安。

朱允炆虽然出身不如朱允熥,但他没有强大的外戚势力,对皇权的威胁更小。而且朱允炆的性格温和,容易控制。

经过深思熟虑,朱元璋最终选择了朱允炆。

这个决定让蓝玉感到愤怒和绝望。他认为朱元璋违背了宗法制度,剥夺了朱允熥的合法继承权。

蓝玉开始在朝中为朱允熥争取支持,暗中批评朱元璋的决定。

洪武二十五年九月那个秋风萧瑟的夜晚,当蓝玉在自己的府邸中收到朱允炆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孙的消息时,

这位纵横沙场的名将紧握着手中的册封诏书,在场的所有人都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杀机,没有人会想到,这张薄薄的诏书,会成为引爆一场血腥屠杀的导火索......

【五】蓝玉的绝望反击

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的消息传开后,蓝玉彻底陷入了绝望。

他在府中踱步,思考着自己的出路。作为朱允熥的舅公,他自然不甘心看着外甥的继承权被剥夺。但朱元璋的决定已经宣布,要改变这个局面,谈何容易。

蓝玉开始频繁地与一些武将密谋。他认为朱元璋年事已高,

如果能够在适当的时机行动,或许还有转机。这些想法在蓝玉心中发酵,让他越来越冲动。

蓝玉的行为很快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锦衣卫的密探不断向皇帝汇报蓝玉的动向,朱元璋的怀疑也在加深。

洪武二十五年底,蓝玉在平定西南叛乱时,擅自改变行军路线,想要深入西番。

他强迫士兵渡过白水江,结果导致大批士兵逃亡。蓝玉愤怒之下,竟然杀死了数百名逃兵。

这个消息传到朱元璋耳中,皇帝勃然大怒。他已经开始怀疑蓝玉有不轨之心,现在蓝玉的行为更是证实了他的猜测。

朱元璋开始布局。他先是以蓝玉的亲家靖宁侯叶昇"交通胡惟庸"为名,将其处死。

然后又将与蓝玉关系密切的一些武将调离京城,派往边远地区。

蓝玉感受到了危险。他知道朱元璋已经对他起了杀心,但他不甘心坐以待毙。在一些心腹的怂恿下,蓝玉开始考虑更加激进的行动。

洪武二十六年初,蓝玉在府中频繁召集宾客,表面上是宴请,实际上是在策划某种行动。

参加这些聚会的人中,有各级官员,有武将,甚至还有一些平民。

这些异常举动很快被锦衣卫发现。朱元璋得到情报后,决定先发制人。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八日,锦衣卫指挥使蒋瓛突然上奏,声称发现了蓝玉谋反的证据。

蒋瓛在奏折中详细描述了蓝玉的"罪行":蓝玉企图在朱元璋举行籍田仪式时发动政变,推翻朱允炆,拥立朱允熥为皇太孙。

蒋瓛还提供了一份所谓的"参与者名单",上面列着数十个官员和武将的名字。

朱元璋看完奏折后,立即下令逮捕蓝玉。蓝玉在府中被锦衣卫包围,根本没有反抗的机会。

蓝玉被捕后,朱元璋没有给他任何辩解的机会。皇帝已经认定蓝玉有罪,任何解释都是徒劳的。仅仅三天后,蓝玉就被处以极刑。

朱元璋对蓝玉的处罚极其残酷。蓝玉不仅被剥皮实草,全家都被诛杀。

更可怕的是,蓝玉的人皮被制成标本,送到各地展示,以此警告其他人不要有异心。

蓝玉案的株连范围极其广泛。朱元璋根据蒋瓛提供的名单,大肆抓捕所谓的"同谋者"。

景川侯曹震、鹤寿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等一批武将都被牵连其中。

这些人在狱中受尽酷刑,被迫承认自己参与了谋反。他们的供词前后矛盾,明显是在酷刑下的屈招,但朱元璋不在乎这些细节。

除了武将,许多文官也被卷入其中。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人都被指控参与谋反,遭到了灭族之祸。

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到五月,短短三个月时间,蓝玉案就牵连了一万五千多人。

这些人或被处死,或被流放,或被贬为奴隶。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被杀戮殆尽,军中的骁勇将领大多不复存在。

朱元璋还亲自撰写了《逆臣录》,详细记录了蓝玉等人的"罪行"。

这本书被广泛传播,成为官方宣传的重要工具。在书中,一公、十三侯、二伯被列为逆臣,他们的家族也被彻底清算。

蓝玉案的发生,彻底断送了朱允熥的前程。

朱允熥虽然没有直接参与蓝玉的所谓"谋反",但他是蓝玉的外甥,是这个案件的直接受害者。蓝玉的死意味着朱允熥失去了最重要的政治支撑。

朱元璋对朱允熥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这个皇帝开始怀疑朱允熥是否知道蓝玉的"阴谋",是否参与了所谓的谋反活动。

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朱元璋对朱允熥的信任已经动摇。

【六】常氏之死的深层影响

回顾整个历史过程,常氏的死确实对明朝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常氏的死改变了皇位继承的格局。如果常氏没有难产而死,朱标就不会续娶吕氏,

朱允炆也不会出生。如果朱雄英没有夭折,皇位继承权就会落在他身上,而不是朱允炆。

第二,常氏的死影响了朱标的性格。失去爱妻的朱标变得消沉,对朝政失去了往日的热情。

这种变化削弱了他对朱元璋决策的影响力,给了皇帝更大的行动空间。

第三,常氏的死为蓝玉案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如果常氏还活着,蓝玉作为太子妃的舅舅,地位会更加稳固。他也不需要为朱允熥争取皇位继承权,更不会走上"谋反"的道路。

第四,常氏的死改变了明朝的军事格局。蓝玉案的发生导致大批武将被杀,明朝的军事实力受到

了严重削弱。这种影响在后来的历史中逐渐显现。

历史学家们经常讨论一个问题:如果常氏没有难产而死,明朝的历史会是什么样子。

如果常氏还活着,朱标就不会续娶吕氏,朱允炆也不会出生。朱雄英作为太子嫡长子,将来自然会成为皇太孙。

如果朱雄英没有夭折,他作为常氏的儿子,背后有蓝玉等武将集团支持。朱标死后,朱雄英顺利继承皇位,蓝玉的地位也会更加稳固。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可能不会对武将集团赶尽杀绝。

毕竟,这些武将是他孙子的支持者,杀了他们对皇权稳定没有好处。

建文帝朱允炆不会存在,燕王朱棣也就没有机会发动靖难之役。明朝的政治格局会完全不同。

这种假设虽然无法验证,但它揭示了个人命运对历史进程的重要影响。

常氏的死,这个看似偶然的事件,实际上改变了整个明朝的历史轨迹。

常氏的故事也反映了明朝政治制度的深层问题。

在专制皇权体制下,个人的命运完全依赖于皇帝的好恶。即使是功臣的后代,也难以逃脱政治斗争的漩涡。

常氏作为开国功臣的女儿,本来应该享有显赫的地位。

但她的死却导致了整个家族的覆灭,这说明在专制制度下,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朱元璋的做法虽然巩固了皇权,但也破坏了政治平衡。

他对功臣集团的大规模清洗,虽然消除了对皇权的威胁,但也削弱了明朝的整体实力。

这种做法的后果在后来的历史中逐渐显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军事衰落,都与洪武年间的政治清洗有一定关系。

【七】尾声:一个女子的历史印记

时光荏苒,常氏去世已经六百多年了。

她的墓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她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史册上。

这个只活了二十四年的女子,用她的生死见证了明朝的兴衰变迁。

常氏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如流星般璀璨。她的存在维系着明朝初期的政治平衡,她的死却打破了这种平衡,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她的死影响了朱标的性格,改变了朱元璋的决策,决定了朱允炆的命运,也导致了蓝玉的覆灭。可以说,明朝初期的政治格局都与这个女子的生死息息相关。

常氏的故事告诉我们,历史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传记,更是无数个人命运的交织。

每一个人的生死,都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当我们回顾明朝的历史时,不能忽视常氏这个女子的存在。她的生见证了明朝的辉煌,她的死预示着明朝的转折。

如果常氏泉下有知,她会如何看待自己的死对明朝历史的影响。

也许她会感到欣慰,因为她的死至少为朱允炆创造了登基的机会。也许她会感到遗憾,因为她的死导致了蓝玉的覆灭和朱允熥的悲剧。

不管怎样,常氏都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她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人的命运都可能成为改变历史进程的关键因素。

常氏,这个在正史中只有寥寥几笔记载的女子,却用她的生死书写了一段影响明朝历史的传奇。她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明朝的历史波澜壮阔,但在这宏大的历史画卷中,常氏这个女子的身影同样不可忽视。

她的命运与明朝的命运紧密相连,她的故事也成为了明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记住常氏,记住这个用生命影响了明朝历史的女子。

友情链接:

辉达娱乐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辉达娱乐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