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那场预选赛,踢到第70分钟,弹幕已经满屏都是“蓝带不喝、耐克不穿、这场还看啥”。你要是亲眼看到旁边那大哥抱着球衣闷头扒拉花生米,嘴里叨咕着“怡宝也别买了”,你就明白,这抵制是真来了。不是玩笑,是真有点像过年抢红包抢着抢着,大家突然转头开始“反向拼单”,谁家赞助国足,谁家产品一边凉快去。
那晚我刷着微博,满屏都是球迷自发“集体下单”的呼声,方法也是五花八门:有的发起不喝蒙牛挑战,有的直接给长安汽车留言,“你们先退钱我再考虑开”。别说,场面比国足场上还热闹。有人说球迷冲动,我看倒像是熟练工的下意识反应,谁让这剧情年年重播?你回头想想,南勇、杨一民那会儿折腾出的烂账,现在还没理清。足协领导换得勤,套路都没换。换谁都一样,球迷心里那点希望,早被反复消费成渣。
说到这,忍不住想起2018年那场著名的“牛奶之夜”。球迷满场倒牛奶,蒙牛官方微博差点被留言挤爆。那场面,堪比春运抢票。你说中国足球的商业化有市场?赞助商的钱扔进来,溅不起水花,连泡沫都懒得冒。前几年耐克签的那笔大单,多少人还记得?球衣销量直接断崖式下跌,连奥特莱斯都开始打包甩卖。啤酒赞助不管用,热情没了,喝啥都苦。数据不会骗人,国足商业价值这几年往下掉得比气温还快。央视转播权缩水,青训营只剩下草皮和门卫。
场边那一脸木然的球迷,跟十年前没啥两样。你看国脚们,进场时偶尔还能瞪眼装气势,出场时大多低头路过,连个表情包都省了。有专家说,抵制会伤害中国足球的“根基”。可谁还信这套?看着赞助商一个个“背锅”,球迷的耐心也早就见底。中国足球这些年,钱砸进去了,成绩不是停在原地,就是越来越往后。市场反应跟天气预报似的,准。球迷拿钱包投票,牌桌已经不是球员和足协说了算。
偶尔会有人站出来说“抵制毁了中国足球”,我只能笑笑。说白了,是钱毁了中国足球。说得再白点,是“砸钱不问事”毁了中国足球。你看日韩,脚踏实地搞青训,欧洲小国都能靠体系拼出世界杯奇迹。咱这儿,换帅比换手机壳还勤,球迷的耐心跟存款余额一样见底。营销、包装、喊口号、讲故事,最难的是让球迷信一次“我们真的要改变”。你琢磨琢磨,为什么这两年抵制声越来越大?还不是因为那点信任感早就被消耗光了。
再说点生活场景。站在超市货架前,看着一排排带中国男足logo的饮料,心里头咯噔一下。买是不买?嘴上说抵制,手里还是得拎瓶水回家。熬夜看球,朋友圈里一边骂“干到国足解散”,一边还要问“下场几点开踢”。现实比段子还魔幻。你说这算不算矛盾?谁不是一边自嘲一边期待奇迹。青训基地荒废、地方协会解散、赞助商左右为难,结果还是球迷自己买单。
有意思的是,抵制背后其实藏着点“成年人不做选择题”的无奈。谁不想国足争口气?可一年又一年,一茬又一茬的队员、领导、赞助商轮番登场,谁还真把希望押在那张年年改版的海报上?就像C罗掀起的“可口可乐风波”,体育和商业的关系,就是这么微妙。你看国足,成了品牌危机和流量下滑的双料典型。商家不敢轻举妄动,球迷早就习惯了用脚投票。SEO关键词比如“中国足球抵制”、“国足赞助商危机”、“球迷不买单”,这些词眼,最近在搜索引擎上刷屏,流量比比赛还热闹。
这两年,连青训营的门都冷清了。真想靠市场倒逼,可能还得靠一轮更大的“消费降级”洗牌。球迷嘴上喊着不买,心里还在等一个像样的进球。你说国足有救吗?谁知道呢。数据往下掉,热情也跟着掉。场上没人拼命,场下谁还愿意买单?今年世界杯预选赛的表现,战术上没新意,心理层面更是一片死寂。控球率不高,传球失误多,射门像是客串门将。你说还要期待什么?更衣室里也许还在开会,球迷已经在商量下次抵制啥。
有时候真搞不懂,这场全民抵制,是自我修复,还是最后的倔强?也许两者都有。你问我还看不看下一场球?鬼知道啊。外卖敲门的时候,手里还捏着一瓶怡宝,嘴上还在念叨“以后坚决不买”。生活就这样,吐槽和期待早成一对孪生兄弟。谁家还没点分裂时刻?中国足球的故事,估计短时间内不会收场。想聊聊你怎么看吗?留言区见,咱们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