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3日,顿涅茨克地区的塞利多沃战局发生急剧变化。驻守该城的大约2万名乌克兰士兵开始大规模撤离,战场形势迫使他们放弃阵地。俄军部队随之快速推进,兵锋直指塞利多沃市中心区域。一些军事观察渠道的消息证实,不久后,俄罗斯国旗就出现在市中心一栋高层建筑上,标志着俄方控制该战略要点。
此前,乌军为加固防线,曾投入不少精力改造利用当地废弃的矿井网络,试图构建复杂的地下工事体系。然而,面对俄军强化的攻势,这些防御措施最终显得力不从心。据悉,俄军在此次行动中,投入的重火力打击强度增加大约三成,远程精确打击能力也得到显著加强,对乌军防线形成持续性的巨大压力,最终导致防线崩溃。
乌军防线的瓦解速度超出不少人的预料,原本寄予厚望的矿井工事群未能有效迟滞俄军的步伐。俄军的推进伴随着密集的炮火准备,多种火炮和火箭炮系统协同作战,对乌军据点进行反复覆盖。这种压倒性的火力优势,使得乌军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反击,零星的抵抗很快被肃清,撤退成唯一选择。
塞利多沃市区的街道上出现不同寻常的景象。随着俄军车辆和人员的进入,大约有4万名当地民众走上街头,表达对俄军到来的欢迎。这一幕与此前城内紧张压抑的气氛形成鲜明对比。几个月来,由于前线不断逼近,战斗日益激烈,塞利多沃的安全状况持续恶化,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和不确定性。
战火的阴影直接冲击当地的经济民生。在俄军入城前的几个月里,塞利多沃的失业率快速攀升,达到15%左右的高位,许多人失去生活来源。城内超过六成的商户表示,持续动荡的局势让他们的生意举步维艰,顾客稀少,市场交易活动也因此大幅萎缩,昔日繁华的商业街区变得冷清,民众生活普遍感到困难。
居民们长期生活在炮火威胁和物资短缺的焦虑之中,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弥漫全城。水电等基本公共服务时常中断,医疗资源也变得紧张。因此,当一方军事力量撤离,另一方进入时,部分民众可能将此视为战火暂时平息的希望,或是对恢复某种秩序的期待,这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一起,形成街头欢迎的场面。
2025年4月,顿涅茨克地区的冲突并未因塞利多沃易手而平息,反而呈现出新的特点。4月14日,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在当地的分支机构发布消息称,过去一周内,他们运用专门的技术系统,在顿涅茨克及周边区域侦测并成功拦截317架乌克兰方面的无人机。据称,这些行动挫败超过300次针对平民目标和民用基础设施的无人机袭击图谋。
仅仅两天后的4月16日,俄罗斯国防部又发布战报,宣布其部队已经完全控制顿涅茨克地区的卡利诺沃居民点,这被视为俄军在当地取得的又一进展。同日战报还提到,俄军防空和电子战部队在过去24小时内击落多达223架乌克兰无人机,凸显无人机在当前冲突中的高强度运用。无人机攻防已成为双方较量的重要维度。
与此同时,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也通报前线的激烈战况。根据他们的报告,仅在过去一天内,前线就发生多达111次不同规模的战斗。乌军表示,他们在多个方向上成功击退俄军发起的数次进攻,显示出乌方仍在顽强抵抗,力图稳住战线。双方在顿涅茨克地区的拉锯战持续不断,战线犬牙交错,局部地区的控制权反复易手。
塞利多沃的失守,对乌克兰军队而言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据估计,乌军在此次战斗及撤退过程中,伤亡人数超过1000人,这不仅是人员上的损失,更是对士气的打击。更关键的是,随着塞利多沃的丢失,乌军在该区域的一条重要补给线路被切断,使得周边其他乌军部队的后勤保障面临严峻挑战,整体战斗力受到严重削弱。
俄军在此次作战中展现出的战术协同和火力运用被认为是有效的。通过集中优势兵力火力,快速突破,成功瓦解乌军的防御体系。如果俄军能够继续保持当前的进攻势头,并有效巩固新占领的区域,那么他们在顿涅茨克地区的控制范围很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这无疑给乌克兰方面带来更大的防守压力。
面对战场上的不利局面,乌克兰政府持续向国际社会寻求军事和经济援助,希望外部支持能帮助其稳定战线,甚至扭转局势。然而,当前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各种援助能否及时、足额到位,以及这些援助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战场态势,都还是未知数。战场局势的持续恶化,也潜藏着冲突规模扩大和人道主义危机加剧的风险,牵动着各方神经。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