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新闻动态 > 血色残阳:九一八之夜,谁该为不抵抗负责?

血色残阳:九一八之夜,谁该为不抵抗负责?

发布日期:2025-09-18 17:22 点击次数:154

#教师节出游记录#

血色残阳:九一八之夜,谁该为不抵抗负责?

1931年9月18日。夜。沈阳。炮火撕裂长空。

北大营的士兵们惊醒。上级命令却冰冷刺骨:“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一夜之间。沈阳沦陷。百日之内。东北全境尽失。3000万同胞沦为亡国奴。山河破碎。国之殇痛。

01 历史罗生门,不抵抗命令之谜

九一八责任问题。已成历史学一桩公案。传统叙事指向蒋介石。但证据链充满迷雾。

蒋介石当时不在南京。他正专注于江西“剿共”。事变当晚。他根本不在指挥岗位。直到9月19日晚。他才从上海方面获悉事变消息。时空上存在难以弥补的空档。

张学良晚年多次坦言。“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政策。”1991年他在纽约明确表示:“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与蒋介石无关。”

但争议仍未停止。传说中的《铣电》至今未见原件。台湾公布的档案中只有张学良求援电文。未见蒋的明确回复。

02 少帅的困境,忠诚与存亡的两难

张学良的抉择。背后是错综复杂的政治权衡。

东北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中原大战后。晋系将领间矛盾重重。商震投蒋离晋。徐永昌虽代理山西主席却“绝不背阎”。张学良需要平衡各种势力。

经济命脉被扼住。沈阳兵工厂的炮弹引信全靠德国进口。日军在事变前已悄悄切断供应链。仓库里15万发炮弹沦为废铁。抗战物资准备严重不足。

国际干预的幻想。张学良曾寄望于国联调解。他认为日本理亏。国际社会必会干涉。这种幻想最终破灭。

03 蒋介石的战略,安内与攘外的纠结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有着复杂的形成过程。

1929年就已提出雏形。当时蒋宣称:“不平等条约已成为全国惟一之敌视。但我们奋斗以求达到。固非难事。惟有一最大前提。即应永久拥护国民政府。俾有中心力量。”

1931年7月23日明确化。蒋发布《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强调“抗日必先剿匪。攘外必先安内”。此时距九一八仅不到两月。

三重考虑下的抉择。蒋认为:中共是心腹之患。日本是皮肤之疾。中国没有现代作战条件。若贸然作战。只有败亡。

04 西安兵谏,少帅的自我救赎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的人生迎来转折。

东北军生存危机。西北剿共损失惨重。崂山、榆林桥、直罗镇三连败。坦克大炮全送红军。再耗下去老本赔光。

民族大义的觉醒。全国抗日呼声高涨。一二九运动爆发。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更推高抗日热情。

兵谏的风险计算。张学良曾对杨虎城坦言:“抗日这口气。总得有人替东北出。”他需要洗刷“不抵抗将军”的污名。

05 历史反思,责任与道义的衡量

九一八的不抵抗。不能简单归咎于个人。

国家分裂的苦果。当时中国名义上统一。实则军阀割据。蒋介石中央政令不出东南几省。东北军、晋军、西北军各怀心思。

综合国力的碾压。1931年日本工业总产值60亿美元。中国仅16亿美元。日本年产钢580万吨。中国仅1.5万吨。实力悬殊可见一斑。

国际环境的冷漠。李顿调查团偏袒日本。国联调解无力。弱国无外交。中国当时面临的就是这样残酷的现实。

表:东北军与关东军实力对比(1931年)

项目

东北军

日本关东军

总兵力

26万

1.5万

装备来源

部分自制,依赖进口

完全自主生产

空军战机

100余架

200余架

坦克装甲车

数十辆

近百辆

炮兵火力

数量多但弹药不足

充足且先进

06 历史启示,团结与自强的真谛

九一八的教训。至今震耳发聩。

统一是抵御外侮的前提。蒋介石曾说:“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虽然其“安内”政策值得商榷。但统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实力是和平的后盾。蒋介石当时判断:“中国一切不如人”。“没有现代作战的条件”。这种落后挨打的痛感。鞭策我们必须发展强大。

爱国主义是民族魂。九一八后。马占山江桥抗战。东北抗联艰苦卓绝。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展示中华民族不屈之魂。

历史不容篡改。张学良晚年坦言责任。不代表蒋介石毫无干系。蒋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客观上为日军侵略提供了便利。

九一八已过去近百年。血色记忆仍未褪去。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真相需要被尊重。教训需要被铭记。民族复兴路上。团结与自强是不变的主题。

警钟长鸣。勿忘国耻。

友情链接:

辉达娱乐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辉达娱乐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