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产品展示 > 红军危难之际,朱德率部求生路,两位结拜兄弟:一人默许放行,一人舍命相助,终迎浴火重生

红军危难之际,朱德率部求生路,两位结拜兄弟:一人默许放行,一人舍命相助,终迎浴火重生

发布日期:2025-08-13 18:13 点击次数:133

1927年深冬,中国革命跌入谷底。南昌起义的主力部队溃散后,朱德率领的断后部队仅剩八百余人,这支残兵却被国民党三万大军紧紧咬住。朱德身处绝境,他能否带领这支星星之火突出重围,关键在于能否顺利穿越国民党军队重兵把守的防区。而守卫这些防区的,恰好是朱德曾经的两位结拜兄弟。

旧情难忘,危难来投

朱德与杨如轩、范石生三人的缘分始于云南陆军讲武堂。他们曾是同窗,志同道合,共同组织了“五华社”,随后投身辛亥革命、护国战争,一路并肩作战,互相扶持。朱德从军事教官升至滇军旅长,范石生位至师参谋长,杨如轩也成了团长,兄弟情义随着战功卓著而愈发深厚。然而,1923年杨如轩因行事乖张被孙中山免职,投靠北洋军阀吴佩孚,三兄弟的道路开始分歧。1922年朱德加入共产党,而范石生则始终追随孙中山,隶属国民革命军。尽管如此,深厚的交情并未因道路不同而磨灭。

南昌起义后,起义军主力南下计划受挫,两万人折损殆尽。朱德在三河坝出色完成断后任务,却发现自己手中的三千人小部队,在叶挺、贺龙、周恩来等主要领导人各自撤离后,成了工农红军仅存的火种。随着两千余人陆续离队,革命力量跌至历史最低点——八百人。面对国民党三万余人的围堵,这支“奄奄一息”的队伍急需找到一条生路。朱德最终决定向湘粤赣边区转移,但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江西崇义上堡地区,那里驻扎着国民党第27师和第16军,总计上万兵力。

一人装聋作哑,一人慷慨解囊

朱德亲自写了两封信,分别送给了27师师长杨如轩和16军军长范石生。他知道,蒋介石自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国民党内部对他的做法颇有微词,许多将领仍心系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纲领。这份旧日情谊和共同的理念,或许能为红军争取到一线生机。

率先收到朱德信件的是杨如轩。他没有给出任何书面或口头答复,只是盛情款待了送信的卫兵,又将人送回。朱德对此心知肚明,杨如轩此举是害怕蒋介石秋后算账,不留任何把柄。然而,朱德依旧大胆地率领数百人开进了上堡地区。果然,杨如轩心照不宣,对红军的修整和穿行“视而不见”,未做任何骚扰。他的“装聋作哑”,为朱德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不久,范石生的回信也到了,信中不仅同意朱德部队穿越防区,更热情邀请朱德前往汝城“共商大计”。范石生早年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陆军上将,但在蒋介石掌权后备受排挤,长期蜗居湘粤边界,部队也受到限制,无法招兵买马。他早已厌倦这种憋屈的日子,心中萌生了与共产党合作,继续孙中山未竟事业的想法。朱德得知范石生有意合作后,立刻带着两名卫兵连夜赶赴汝城。

在汝城,朱德与范石生深入交流。朱德提出希望范石生能为红军提供给养,并确保部队来去自由,范石生欣然同意。两人甚至秘密商议起第16军参与起义的事项。朱德曾提出南下云南,那里是二人旧时的基本盘,若能抵达,蒋介石也难以奈何。然而,情报泄露,蒋介石迅速调集大军围堵16军,并责令广东主席李济琛查办。面对突如其来的凶险,范石生深知自己已无法脱身,当机立断,派人护送朱德部队转移,并慷慨解囊,一次性赠予朱德几万大洋作为军费。他婉拒了朱德一同撤离的提议,选择留下,目送兄弟远去。即使有部下提出扣留朱德以求自保,范石生也只是闭目不语,默许朱德离开。

浴火重生,兄弟殊途

正是杨如轩的默许和范石生的鼎力相助,朱德的革命事业才得以起死回生。离开汝城后,朱德率部抵达乐昌杨家寨子,并以此为跳板,在当地民团的协助下,成功攻占湖南宜章。宜章地处偏僻,蒋介石调兵不易。朱德利用这一喘息之机,收拢各地游击队,广招士兵,最终组建了下辖三个农军师和两个独立团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师”,部队壮大至万人。至此,红军彻底稳住了脚跟。

1928年4月,朱德率领这支百战精兵在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当时的井冈山部队多为学生军和农民临时组建,战斗力相对孱弱。朱德部队的到来,极大充实了井冈山的力量。“朱毛红军”之称,朱字在前,正是对此次会师重要性的肯定。两只手的紧握,标志着革命事业迎来了新的曙光。

然而,朱德的两位兄弟却为这次帮助付出了沉重代价。范石生因“谋反未遂”而遭蒋介石怒斥。1928年事发后,他虽凭借元老身份勉强躲过死罪,但军权被削弱,部队被改编,调往襄阳一带。即便如此,他在对红军的“围剿”中依然采取和稀泥的态度。最终,蒋介石在1932年彻底剥夺了他的兵权。1937年,范石生辞去所有职务,回到云南养老。但蒋介石并未放过他,1939年3月,范石生在昆明街头遭遇暗杀身亡,这场刺杀的幕后真凶至今仍无定论。

杨如轩则相对圆滑,面对盘问,他一口咬定是共产党人狡猾,自己疏忽大意,从而逃脱了最严厉的惩罚。然而,蒋介石对其仍心存疑虑。井冈山会师后不久,蒋介石强令杨如轩率27师对红军发起进攻,意图借红军之手消耗乃至除掉他。杨如轩虽不情愿,仍被迫应战。在遂川五斗江战斗中,杨如轩部损兵折将,本人中弹负伤。战后,其部队被改编吞并,杨如轩本人也被解除兵权,调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幸运的是,杨如轩在1930年得以回到云南,担任宪兵司令,在抗战中保得一方平安。新中国成立后,他受到宽大处理,担任政协云南省第四届委员,利用回忆留下了大量珍贵史料,直至1979年去世,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相对圆满的句号。

笔者以为

这场危急时刻的兄弟义举,不仅是朱德个人魅力和人脉的体现,更是那个时代复杂多变的缩影。在民族危亡之际,许多旧军人虽立场不同,却仍心存民族大义,对腐朽的统治者抱有不满。杨如轩的谨慎与范石生的决绝,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却共同成就了红军的绝处逢生,让革命火种得以延续。他们的命运,也深刻反映了在历史洪流中,个人抉择与时代潮流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他们的故事,为我们揭示了在风云激荡的年代,人性中的光辉与无奈。

友情链接:

辉达娱乐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辉达娱乐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