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人也能领养老金?**山东审计厅近日曝光的241万养老保险违规发放事件,揭开了民生资金管理中最荒诞的黑色幽默。当505名逝者"领取"的养老金在银行账户里诡异流动时,我们不得不追问:这些"僵尸账户"如何突破层层监管?养老基金的漏洞究竟有多大?
事件聚焦:241万养老金"发给了死人"
山东省审计报告显示,2022至2024年间,两市级48县社保机构因信息不畅、数据比对滞后,向505名死亡人员违规发放养老保险待遇241.48万元。这并非孤立事件,同期北京审计发现向284名服刑、死亡人员错发1954万元,吉林也查出向15名不符合条件者发放34.4万元。
更触目惊心的是系统性漏洞:13市1987名死亡超1年人员的1977万元个人账户资金未清退,8367名重复参保者的2168万元账户余额长期滞留。这些数字暴露出从参保登记、待遇发放到资金追缴的全链条失守。
第一问:为何养老基金少有"飞行检查"?
与医保基金常态化"飞行检查"形成鲜明对比,养老基金监管仍停留在年度例行审计层面。山东此次发现问题源自常规审计,暴露出监管的被动性。医保领域已成熟的"大数据筛查+实地核验"机制,在养老保险监管中几乎空白。
这种差异源于制度设计:医保基金因欺诈骗保高发建立了突击检查机制,而养老基金长期被视为"低风险"领域。但审计署数据显示,25省2.83万人通过篡改档案等方式违规领取养老待遇5.19亿元,风险被严重低估。
第二问:"管发不管追"的体制之困
社保经办体系存在致命割裂:发放由社保机构独立完成,追缴却需跨民政、公安、财政等多部门协作。某地案例显示,追回一笔错发养老金需经6个部门审批,平均耗时147天。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体制,使得纠错成本远高于错误成本。
数据壁垒加剧了效率低下。公安户籍系统与社保系统未实时对接,医院死亡证明信息传递存在时滞。某县审计发现,由于殡葬数据未共享,23名死亡人员养老金持续发放超两年。
第三问:能否给监管装上"考核牙齿"?
江苏试点的"红黄牌"制度提供了新思路:将基金损失率、追缴时效等量化指标纳入政府考核,对连续预警地区扣减财政补助。但需配套容错机制,区分主观恶意与系统失误,避免基层因怕问责而隐瞒问题。
技术手段的滞后同样值得警惕。某市社保系统仍依赖人工核对纸质死亡证明,而同期医保系统已实现医院端实时数据对接。这种技术代差直接导致监管效能的巨大落差。
亡羊补牢的治理路径
建立公安户籍、殡葬、医院三方数据实时校验系统,技术上已无难度。浙江某市试点"承诺即停发"制度,发现疑点数据时先行停发再核查,将错发风险降低92%。广东开设的专项举报通道,对核实线索给予追回金额5%的奖励,半年内追回资金超千万。
这场闹剧折射的深层矛盾是:当民生资金管理仍停留在"刀耕火种"时代,再严格的审计都只能事后纠偏。唯有打破数据孤岛、重构责任链条,才能守住亿万民众的养老钱。毕竟,监管漏洞补不上,流失的不仅是资金,更是公众对社会保障体系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