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个热议话题:美联储的加息—降息节奏,到底是成功的政策调控,还是一场以自伤为代价的试验?这不是一场情绪化的口水战,而是牵动全球资本流动、汇率与贸易链条的实实在在的经济事件。要点很清楚:美联储在2022—2023年把联邦基金利率从接近零推到了接近5%,目的是压住高通胀并收紧全球流动性。结果呢?通胀回落和经济放缓并存,部分行业出现产能过剩,就业从高位回落了几十个基点——一个既复杂又尴尬的局面。
美联储会不会因为美国经济面临更多压力而不得不提前转向宽松?这里得把链条掰开来看。加息传导并非只打在美国自己身上;美元走强会把紧缩感传到全球,新兴市场资金外流、汇率承压、贸易融资成本上升,尤其打击那些依赖美元计价债务的企业。但美国也不是孤岛:就业回落、企业投资放缓和消费者信心波动,会很快反过来影响货币政策的必要性。按我的判断,在高利率、经济放缓以及财政和货币权衡的框架下,美联储短期内难以完全靠让别国“受点苦”来换取自身稳定,反而可能必须为自己的增长买单。
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机会在哪里?数据告诉我们,中国外贸在结构调整中展现出韧性,制造业出口竞争力依然存在,RCEP和一带一路带来的市场多元化开始发挥效果。如果美联储在未来几个月内真的再松一次货币(我偏向认为今年下半年至12月前有可能),全球美元流动性会边际放松,美元指数承压,风险资产有望回暖。对中国企业来说,这意味着融资成本可能边际下降,国际订单有望回暖,跨境并购和海外扩张的融资窗口也可能出现。
一些更接地气的建议,供外贸和制造业朋友参考:
- 做好汇率与利率的双向对冲,不要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运气上。适度使用远期、期权以及人民币结算工具,能把美元波动的风险拉回来一些。
- 制造企业要抓住这个窗口补短板,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供应链掌控力。海外利率下行是搞海外产能布局的好时机,别等热潮过去再后悔。
- 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可以调整仓位,优先考虑高分红、现金流稳健的内需和科技龙头,同时盯紧那些对利率敏感板块的估值修复机会。
- 政策层面要继续把稳增长和结构性改革并重,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鼓励外贸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别把鸡蛋都放在少数几个篮子里。
写到这里,小编想说:我们是被动等待外部货币政策带来的阵痛,还是主动把握结构性机会?答案应该很明白。中国有政策工具、有完整的产业链,还有充满韧性的市场主体。面对外部波动,保持战略定力,继续推进内部改革和扩大开放,才能把别国的博弈变成自己的发展机遇。
读者朋友,你准备好抓住这波窗口了吗?你更看好哪类企业在接下来获益?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和真实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