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汉朝被视为第一个盛极一时的王朝,其治下涌现了多位卓越的帝王。提及西汉,汉武帝无疑是绕不开的名字。他与秦始皇并肩,被后世称颂为伟大的君主,与他的卓越军功密不可分。而促成这些成就的,离不开两位将星卫青和霍去病的支持。
霍去病,虽然年纪轻轻,却屡立奇功。他是卫青的外甥,但在后来的军功与声望上,已经不亚于卫青,甚至在汉武帝的心目中,地位有所超越,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每逢征战,卫青总是把最精锐的士兵交给霍去病指挥。对于卫青的这一做法,时人颇感困惑,而五十多年后的历史回望,大家普遍认同这是卫青卓识远见的体现。
中原与匈奴之间的冲突早在先秦就已开始,相关记载可以在战国时期的史书中找到。及至秦始皇时,他同样不能容忍边疆骚扰,便命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深入北地,攻击匈奴。那一时期的匈奴与后来国力鼎盛时不可同日而语,更像是分散的部落,因此平定相对轻松。不仅大破匈奴,还震慑了周边国家。
匈奴一向以自身利益为重。到秦末中原大乱,匈奴趁机发展壮大,积蓄力量。进入汉初,虽刘邦已建立汉王朝,但多年征战后,国力尚未恢复,边境问题依然突出。匈奴世居北疆,环境适应力强,大汉军队一时间仍难以敌之。刘邦虽曾想惩治匈奴,但最终自己险些成为俘虏,只得屈从“和亲”政策以缓和关系,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代。
汉武帝即位伊始便有进击匈奴的强烈愿望,但初期因各种原因,军事行动成效有限。公元前129年,前线首获胜报,成为他的转折点。那次胜利之后,汉武帝赐卫青关内侯爵位,并将平叛重任托付给他。卫青果然不负所托历次征战屡创佳绩,收复失地,大汉军势由被动转为主动,其名字也由此载入史册。
随着每一次军事胜利,卫青的地位愈发稳固,赏赐加身,成为汉武帝最为倚重的将帅。卫氏一门四侯,权势一时无两。他的家族亦达到鼎盛,其外甥刘据为太子,姐姐为皇后,无论地位还是影响力,都无人能及。正是在这段时期,霍去病崭露头角。初上战场时年仅十八,却被汉武帝赋予重任。在分配兵力时,最精锐的部队常常直接下拨霍去病之手。尽管霍去病年少资浅,但天资卓绝,接连取得大捷。
值得一提的是,卫青身为长辈及战功赫赫的元帅,对霍去病从未显出不满,反而主动为他打辅助、承担偏将之职,让霍去病有机会脱颖而出,在权力与声望上逐步超越自己。尤其在知名的漠北之战中,汉武帝几乎将全部精锐委以霍去病麾下,其他将领所部力量有限。卫青尽管兵力单薄,仍能冷静应对,终击退敌军。相较之下,漠北之战过后,参战的其余将军不仅没获得封赏,反而遭受问责,许多人遂主动归附霍去病,甚至卫青的亲信也不例外。
这样剧烈的权力交替,通常会引发亲属间的矛盾,但卫青却始终保持坦然,甚至为外甥的成绩感到欣慰。霍去病英年早逝,无疑成为卫青心头长久的遗憾卫家鼎盛局面因汉武帝晚年动荡而逐渐衰微。庆幸的是,后来皇位由刘据后裔承继,刘病已登基后为卫氏提供扶持,家族地位得以振兴,这背后与卫青谦逊克己的品格密不可分。
卫青这种谦逊态度,早在霍去病才初露头角之际就有所体现。前124年,卫青一举取得重大胜利后,汉武帝不仅将其封为大将军,还欲追封其子为侯。卫青却以战功为集体努力、家中子弟尚无功劳为由,上疏坚辞封赏。这种处事方式,展现出他谨慎低调的处世之道。
事实上,卫青虽为外戚,却能在军中服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他关心将士,屡次替部下请功,往往能具体到个人,使得士兵们备感被重视,汉武帝也愿意采纳其建议。由此,卫青在军中赢得了极高的威望。他待朝廷同僚更是以谦和著称,对文臣礼遇有加。身为皇后之弟、帝国柱石,却始终谨言慎行,使卫家即便在汉武帝晚年猜忌加剧、局势动荡的背景下,也能得以善终。古语有云“怀璧其罪”,卫青用自己的克制和远见,守护了整个家族的安危。
卫青的军事才能、谦逊品德及政治智慧使他不仅成为帝国的功臣,也为卫氏家族留下一段宝贵的荣光。他与霍去病的双星闪耀,不仅映照了汉武盛世,也为后世留下无尽的感叹与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