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上说啦,德行厉害的人叫君子,才华压过德行的就是小人!
历史的长河慢悠悠地流淌,洗刷出了一位又一位的大侠,他们中有为国操心的范大侠,也有未出征就先嗝屁的诸葛亮,还有那无惧生死的于少保。
泥巴下面,藏着些洗不干净的小人儿,他们的学问倒是不错,但人品就跟晾衣杆一样,不值一提,明明能爬得高,却偏偏在低处打转,这反差咋就这么大呢?
宋之问,那位在唐朝里混得风生水起的家伙,真是一位投机分子!
仔细琢磨一下,可以发现宋之问是一位“n”代老大爷,见过李治、李显、李旦、武则天、李隆基这六位皇帝的场子。如果不是李隆基那时候坑人,宋之问肯定能多活个几年的!
二十岁的老百姓宋之问,终于在科举考中飞跃,弄了个状元回来!
刚进公司,宋之问就像火锅里的豆腐,不用煮就自己漂起来了!
宋之问智商都不低,有一次在宫里喝酒,酒席结束了,忽然就没人说话了。
宋之问随口写下了首《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最后两句“月亮再见不用愁,晚上还有珠子照”,一扫离别的伤感,把大家的心情都调皮得欢喜起来!
有次,武后在洛南龙门闲逛时,叫上大伙儿来凑热闹写诗,结果左史东方虬先出了一首,被奖励了件锦袍。
没过多久,宋之问就为武后写了一首差不多的诗,里面提到“雨停了,雾霭散去,云彩飘过城楼”,赞扬唐朝的气概吓坏了武后,她又给宋之问送上了一件华丽的锦袍!
举个例子,比如《怀念嵩山老宅》中说的“年轻的时候志向高,碰上了明君的照顾”,还有《进流江水》中提到的“国运复兴时,正好赶上外头舒服”。
宋之问这家伙水平不低,但他的诗大多数都是为了应酬写的,简直就是对着人家摇尾乞怜,结果被大家聊起时都说:“沈宋这人咋样啊,他的诗也是毫无个性!”
武后掌握朝政后,张易之和张昌宗的权利大得跟天上飞的鸟一样!
宋之问那小子,跟着张易之这位大佬,一路溜达在朝堂上,妥妥的风光无限啊!
在神龙元年,宰相张柬之和太子的厨师王同皎这俩家伙,逼着武后让位,然后把二张给处理了,最后把唐中宗抬上了龙椅。
宋之问的靠山摔了一跤,他也被送去了泷州当军官,时不时还惦记那段美好的日子。
神龙翻天后,李显又爬回了宝座。
宋之问的诗歌劲头开始减弱,风格也变得不一样了,就像他在《留别之望舍弟》里说的:“本应该好好地接受教训,结果却因为傲慢给自己带来了羞耻。”
快到年尾了,千万别去想那些遥远的旅行,这里面藏着对以前干的那些事儿的一脸懊悔。
可惜呀,山可以搬,脾气改不了!
从省吃俭用到花钱如流水容易,从大手大脚回到节约可就难上加难!
宋之问受不了泷州那鸟日子,偷偷溜回洛阳,躲在好兄弟张仲家里避风头。
这会儿,张柬之没了官位,李显的权力也被武三思那帮子人给拿去了。
张仲之和王同皎这帮人心里想着要对付武三思,结果宋之问听到后,立马像箭一样飞去武三思家里捅了筒子。
好友张仲之那帮子人,被武三思给捉了,结果下场是被请去喝茶了!
跟着武三思混得挺不错,没多久宋之问就升职了,跑掉也没人管他,大家都觉得这小子真是不值一提,没一点骨气。
刚升了官没几天,宋之问就被太平公主举报,这下又得回越州混日子了。
再被贬了一次后,他真是给大家留了不少美丽的风景作品!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宋之问的日子不久就要翻篇了!
李显坐上皇位5年后,真是不幸撒手人寰,接着睿总李旦坐镇了,开始整顿武三思那会儿留下的烂摊子,结果宋之问又被发配到钦州去啃苦头。
宋之问本想着以后就臭不要脸地混日子,跟大自然的风景谈情说爱,谁知道李旦这家伙两年后就挂了!
李隆基当上皇帝后,开始把之前的锅都一一清理!
李隆基的老妈被武则天整惨了,还有安庆公主、太平公主在旁边争权夺利,结果让李隆基受了不少罪。跟这些人有关系的都没好下场,宋之问最后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宋之问这小子,书读得咋个多,可不务正业,就知道寻欢作乐,最后被自己玩死了!
12岁的蔡伦,像被人推着似的,跟着使者走进了一个陌生的皇宫,临走前和眼泪汪汪的妈妈挥手告别。
刚进太监圈的蔡伦,天天遭受折磨,一边翻书学礼仪,一边得面对那些太监的各种刁难,简直是苦不堪言!
蔡伦心里想着家里的亲人,真是拼命硬撑着没放弃!
他老跟自己说,机会这玩意儿,全靠自己拼命去抢!
三年后,汉章帝上位,小蔡伦变得稳重如山,顺利当上了小黄门。
成了小黄门后,15岁的小蔡伦就成了贴身跑腿的,负责送那些皇帝写的“紧急文件”。
因为他这个人做事小心翼翼、认真八分,窦太后正好盯上了他。
要不是窦太后一声令下,小蔡伦肯定不会干出让自己后悔到老的事儿!
蔡伦那年才25岁,汉章帝才30岁就撒手人寰,结果刘肇一不做二不休地当上了皇帝,这小子成了汉和帝!
这时候,窦太后和她家的人已经把宫里的权力和军队的控制权握在手里了。
蔡伦在屋里发愣,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又被提拔成了中常侍,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当蔡伦摇身一变成了中常侍后,居然能发号施令,还负责把文件一份一份搬运过来!
蔡伦的工作就是天天跟着皇帝转悠,帮他看奏折,要么就是搬来搬去竹子做的东西,要么就是把竹简递给皇帝,看他念。
每天下班后,身体像被铁锤锤过一样疼,蔡伦真是受不了,他心里嘀咕,要是那些书和公文轻点就好了,多好啊!
机会可是给那些早备好工具的人上门的,今天这门儿就敲响了!
才十岁的汉和帝刚当上皇帝,年纪小得跟个豆芽似的,结果皇权全被窦家给拿去了。
蔡伦这位对皇帝忠心耿耿的哥们,抓住窦宪去打仗的机会,偷偷帮汉和帝把丢掉的皇权抢回来啦!
蔡伦三十五岁那年,被安排去掌管秘剑和各种工具,简直是给他颁了个“器械司令”的头衔!
那会儿,全城最牛的匠人全聚皇宫,蔡伦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
那时候各路豪杰都往朝廷送纸,蔡伦像个小学生一样一个一个地试验。
有些纸稍微一施力就像豆腐一样脆,要么墨水洒得满天飞,要么就是那金贵的丝绸,平常用起来真不咋地。
于是,蔡伦把工匠们叫来,大家一起唠嗑、琢磨,一通折腾,想搞出个绝版的造纸法。
经过几年的折腾,都没啥大的进展,蔡伦决定换个花样,让手下们去街坊四邻溜达溜达,看看能不能捡到合适的材料。
某天,蔡伦出去转悠,路过一个村子时,看到一帮村民在河里捞垃圾、清理水道,准备把水引到田里浇灌庄稼。
这小子盯着那些捞上来的垃圾,竟然发现还挺能粘又够劲儿,于是决定试试运气,反正都是死马,也不妨活着骑一下!
蔡伦把这些破烂晒到太阳下,晾干后再写字,结果一试就发现字写得贼清楚,还没扯坏!
接着他把那些废物拖回宫里,一试可真不错,果然能用来造纸!
于是,在回到村里打听清楚他们往河里扔了些啥破烂后,蔡伦开始琢磨着收集树皮、旧布、残缺渔网和麻袋那点儿废品。
他琢磨着,把这些东西泡成水粥后,剩下的丝线就是造纸的顶级材料!
最棘手的难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瞎折腾那些琐碎的小问题了。
这些难题对研究工艺几十年的蔡伦来说根本没事,立马就给捣鼓出合适的模具和流程了。
最后,蔡伦四十二岁的时候,把他造好的纸送给了汉和帝,反正就是递交成果啦!
汉和帝瞅着这轻飘飘的纸儿,上面全是过去那些士族的厉害哄哄的字,不禁乐得合不拢嘴。
汉和帝夸得蔡伦乐了,干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儿!
后来,蔡伦被给了个大职位,大家都开始叫他“纸王”,反正他做的纸也就随着他的名字流行开来了。
过了好久,蔡伦到了六十岁,一件他不想沾的老糊涂事,总算被刚掌权的汉安帝给翻出来了。
当年二十岁的蔡伦,居然帮着窦太后把安帝的奶奶宋贵人给整没了!
蔡伦一听安帝要清理旧帐,赶紧把衣服整理齐了,然后就喝了小药,自个儿给解决了。
沈括这个家伙,老爸年纪大得像个晚来的秋风,五十多岁才冒出这位小天才!
沈括小时候跟着老爸东奔西跑,家里有点小财力,又有个当官的爹,他对各种知识那叫一个好奇!
从小跟老百姓混,见识了人生百味,沈括的眼力自然不一般,对周围的地理、天文和水利都能观察得细致入微!
就在他当主簿的那会儿,老爹就走了!
他家里没一个考上进士的,他担心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于是在丧事办完后,就去参加科举了。
后来他一举考上了进士,风光地踏上了当文官的路!
21岁的时候,沈括就像个水利达人,一下子 invent 出了“分层筑堰法”,真是牛得不行!
进了官场后,沈括因为会看星星,被安排到司天监当差。
沈括把浑天仪弄得更好,还更新了日历,甚至想到了用阳历来算时间,可惜那个时代跟不上,总是无法实现。
那会儿王安石可急了,搞变革得找像沈括这样的能人,就把沈括推到浙江去盯着新法落实。
新法一来,老一套的吃不了兜着走,沈括和苏轼这俩人开始扯皮了。
沈括跟苏轼关系铁,为了不让这段情意被时间埋没,他就把苏轼的一些诗拿回京城当纪念了。
李定那家伙贼会搞事,把那些诗拿去当武器,结果闹得乌台诗案轰轰烈烈,害得一堆官员跟着倒霉!
王安石求情的情况下,苏轼这小子才没被送上断头台,只是被贬到黄州去渡日了。
据说宋朝的书籍里,沈括跟苏轼一直在传书,像老友一样聊个不停。
听说是因为宋朝王铚写的《元祐补录》,不少人把沈括认作苏轼被贬的幕后黑手。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沈括这人可能有点儿不厚道。
苏轼呢,倒是没搞得跟有仇似的。
沈括老了,琢磨出《梦溪笔谈》这本书,里面全是五花八门的实用知识,像天文、历法、地理啥的,简直就是个藏宝图!
沈括这家伙的性格咱先不提,他写的这本书对后人可是影响巨大得很!
有些人满身才华,却只会给大腿抱大腿!
有些人拿来调皮捣蛋治国,自己却连吃饭穿衣都想不明白。
历史就像一本大书,写满了他们各式各样的故事,至于怎么看,也让后人自己瞎点评吧!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第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