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新闻动态 > 胡琏救了蒋家王朝,为何反被蒋经国边缘化?

胡琏救了蒋家王朝,为何反被蒋经国边缘化?

发布日期:2025-10-26 23:47 点击次数:176

01. 剽悍形象

关于“狡如狐,猛如虎”这句话是否为毛主席所说,目前没有确凿的文献或权威资料能够证实这一点。这句话可能是后来人们对毛主席性格或战略思想的形容,但直接将其归功于毛主席本人则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图:胡琏(居中右二)与蒋介石、何应钦(居中左二)的珍贵合影

谈及胡琏,网络中常常流传着一句俗语,便是谓胡琏——“狡如狐,猛如虎”。该表述缺乏公开可查的原始文献佐证,其最早可追溯的记载见于原国民党河南第五行政区专员范任在撤退至台湾之后,所著的回忆录中记载道:十八军将领胡琏,智谋如狐狸,勇猛若猛虎,宜当避其锋芒,以保全实力,俟机而动,赢得胜利。据称,该通告乃毛泽东亲自执笔,旨在向中野、华野发出警示。范任提及,其亲眼目睹的毛泽东所撰文件,系他在解放军魏凤楼根据地搜寻所得,亲证无疑。然而,此仅为孤证,缺乏原档照片或相关图像文件佐证。此外,它仅是一名退台国军干部晚年的回忆录,不足以充分证实毛泽东确实曾发布过此类通告。

从文风来看,毛泽东的电报中鲜少采用这种四六句式,文白夹杂的风格。他的电文往往以平易近人的白话文为主。诸如“宜避之,蓄力待胜。这几句话,显然与毛泽东的风格大相径庭。2011年,一封关于莱芜战役的毛主席绝密电文公之于众,其中有一段写道:在为期一周至十日的紧张集训期间,全军隐匿行踪,表面装作南进姿态。待至敌军十二军占据莱芜,七三军和六四师相继控制新泰与博山一线之后,我军便悄然启动秘密转移行动……看到了,就是简单的话。

图像:毛泽东亲笔撰写的电文显示:我军在宛西及宛东地区已接连取得三场胜利。

在范任的回忆中,毛所提及的发给中野和华野的所谓“通告”,其表述方式与毛的惯常口吻大相径庭,甚至与解放军的电文格式也显得格格不入。任何具备一定史学素养并阅读过解放战争相关史料的人都能轻易辨识,国共两党在电文风格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共产党方面的电文通俗易懂,接近口语化,上级对下级的语气往往带有商讨与探讨的意味;而国民党则沿袭了地主文人及军中儒将那种半文半白的文风,常以称兄道弟的姿态,摇头晃脑地发表议论。

这种文风的差异,本质上源于两党在阶级属性和群众路线上的根本区别。因此,对于毛泽东是否曾说过这样的话,我持有深深的怀疑态度。即便他老人家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如形容胡琏“又猛又狡猾”),其措辞风格也绝非范文中所呈现的那般。再者,国共双方的相关资料均有原档存世,我们只能对此保持疑问。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狡如狐,猛如虎”这一评价与胡琏其人毫无瓜葛。何在体现其关系?尽管此言或许出自后人杜撰,但这六个字对胡琏性格与才干的刻画,却极为精准而传神。我认为,这也是为何这句未经证实的毛对胡琏的评价能在民间广泛传播的原因所在。

02. 善战

独创“核心机动”对抗解放军“百里奔袭”

在国共内战,尤其是双方激烈对抗的解放战争阶段,国军将领的形象普遍给人以盲目冒进、仓促应战、惊慌失措、迅速溃败的印象。他们或是战败被俘,或是临阵自尽。尽管少数将领在局部战役中曾取得过中等规模的胜利(例如四平、涟水、南麻、临朐之战),但像胡琏那样,通过与共军多次交锋,迅速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一套独特战法——核心机动,的将领却寥寥无几。

所谓“核心机动”鉴于国军深入解放区作战,远离后方基地,其情报收集、补给线、后勤保障、民众支持以及与友军的协同作战均陷入全面而绝对的劣势。解放军以其灵活机动、纵横驰骋的战术,能够在短短一夜之间长途奔袭百公里,迅速集结起压倒性的兵力,对国军实施精准打击。普通部队往往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要么全军溃散,要么全军覆没(整三师、六十九师便是如此覆灭的例子)。

胡琏针对共军的战术,我军在执行任务时,总是将主力部队集结,通常以师部直属部队和两个整编旅形成三角阵型,构筑犄角之势,其触角延伸至一二百里之外。为此,1947年十一师特地组建了便衣队,装备自动武器,具备高机动性和远距离作战能力,负责火力和情报侦查,充当主力部队的先锋。每当十一师执行任务,总是提前出发,提前扎营,下午四点便开始构筑工事,无论走到哪里,工事便随之建立。如此一来,我们首先确保自身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攥拳瞄准,击出。凭借其“机警稳健”的行事风格,以及灵活主动的战术运用,胡某在华东及中原战场上屡建奇功。正如杨伯涛所言,在龙凤、南麻、曹县、上蔡等战役中,他均能以智取胜。

即便是在淮海战役中,十二兵团被围困于双堆集的决战时刻,杨伯涛在剖析兵团败因之时,亦指出指挥机构系黄维临时组建。原本熟悉胡琏“核心机动战法”的将领,皆未置身黄维麾下。加之黄维久未领兵作战,对共军的新战术特点缺乏认识,导致面对变局时无法果断决策,犹豫不决,错失了兵团跳出重围,奔向固镇的绝佳时机。随后,华野派出五个纵队,协助中野将十二兵团团团围住,局势已成定局,即便胡琏亲至,也难以扭转乾坤。

显而易见,胡琏此公,在实践之中总能精辟总结经验、深入反思学习,绝非等闲之辈。短短一两年间,与解放军交手,他便归纳出一套独特的战略体系。这在国军将领中可谓是独树一帜。即便在杨伯涛的回忆录中,尽管胡琏当时是台湾的重要人物,对大陆持敌对态度,杨伯涛仍对其业务能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毫不掩饰其敬佩之情。

图:杨伯涛,于1948年从第十一师师长之职晋升为第十八军军长。

胡琏,陕西籍人士,自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后,便投身于第十一师,担任连长一职。在陈诚的悉心关照下,他逐步晋升为营长、团长、旅长,最终升至师长,并在18军担任军长。他始终未曾离开过18军,且在国共两党的大决战中,亲自率领陈诚土木系的基石与宝贵财富——18军,堪称是在18军中茁壮成长的纯正嫡系中的核心力量,深受陈诚的深度信任与器重。

他的手下杨伯涛陈诚,抗战胜利后的关键人物,其野心勃勃且勇猛果断,无人能出其右,胡琏便是其中佼佼者。在当年两岸政治对立的紧张氛围中,杨伯涛敢于为海峡彼岸的国军“遗孤”唱赞歌,称其“勇猛”,这本身就是一件顶着巨大压力的事。然而,即便如此,杨依然敢于如此著述,这充分说明,胡的能力已深深赢得了杨由衷的敬佩。

在抗战期间,胡确实建立了赫赫战功,然而,相较于解放战争时期,他的声望与地位却相差甚远。1943年,胡凭借在石牌战役中的杰出表现,荣获了青天白日勋章。翌年,他荣升为第18军军长。至1945年三月,在所谓对日最后一战的“湘西会战”中,胡所率领的第十八军虽被纳入王耀武的第四方面军序列,但其所扮演的角色重要而不居核心(该战役中最为瞩目的部队无疑是74军)。直至解放战争爆发,胡的部队方才展现出强大的“虎威”,迎风破浪。

图:南麻战役胡琏部11师兵力部署

龙凤战役中野军三个纵队对11师的32团发起了猛攻,激战五天五夜,双方陷入僵持。我方损失了一个步兵团,然而,这场战斗也让中野军遭受了重创。尤其是1947年7月的那场……南麻战役在孟良崮战役中,74师的覆灭后,国军得以扭转败局,重振士气的关键之战正是此役。胡琏将军率领七个步兵团,在25师、64师以及整9师的协同支持下,以一敌五的兵力悬殊,孤军奋战,对抗华野的2、6、7、9四个纵队,以及特种兵纵队。

在滂沱大雨中,双方展开了长达七天七夜的激战。我军11师以约1:6的伤亡比例,让华野在分兵作战后遭受了重大损失。此次战役导致华野伤亡近三万人,而胡部伤亡约三千人(国军宣传机器曾夸大其词,声称“全歼匪军十万”)。这场战役,连同随后的第八军李弥部所参与的临朐战役,确实给处于内线的华野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许多连队失去了战斗力。在稍后的诸城战役之前,国军的情报系统曾准确获得情报:

经过南麻临朐战役的洗礼,华野实力遭受重创,确实产生了北撤至黄河一线,寻求休养生息的提议。。

国民党的其他部队虽在某些领域表现卓越,但就整体战斗力而言,第十一师无疑堪称最为强大的部队。该师不仅配备了精良的装备,而且经过严格的训练,其军官们的战术素养与士兵们的技术水平均颇高,因而敌对者难以应对。。”

03.性格

乐观健谈,机智稳健。

“像刘子培这样正直的人,真是难得一见。”

“胡伯玉(胡琏字伯玉)的战场表现无可挑剔,只是切记莫要骄傲自满,否则辜负了蒋介石与陈诚的信任。”

在南麻战役期间,负责采购蔬菜的蒋军士兵接连失踪,其中多数音讯全无。胡琏对此情形高度警惕,断定这是华野采取的“钓鱼”策略,意图探查整编十一师的布防情况。于是,他迅速加强防御工事,亲自率队巡查各阵地,并对部署进行亲自指导。同时,他极具远见地提前在堡垒内储备了水、粮食和弹药,这些举措在南麻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使得国军的堡垒即便在华野的分割包围下,依然能够独立作战,并通过火力互相支援,避免了因一处被突破而导致全局溃败的险境。

在紧张激烈的南麻战役之际,胡琏竟仍能谈笑风生。他向师部的干部们讲述了一个关于杨虎城被困求援的幽默故事。胡琏笑着说:“昔日杨虎城被困,向友军发出求援电报,却遭借口推脱,不予支援。杨虎城怒不可遏,遂亲自起草回电,对友军言道:‘敌军进攻,你却袖手旁观,若我战死,你亦难逃干系。’师部众人听闻,不禁相视而笑。

此刻,南麻战役已进入白热化阶段,胡琏却仍能在指挥部讲述这些笑话,可见其心理素质之强大。在南麻战役最为激烈的时刻,为了保障师部安全,幕僚曾建议胡琏离开,前往118旅高魁元的旅部躲避解放军的炮火,继续指挥战斗。然而,胡琏担心此举会动摇军心,毅然决然地拒绝了这个提议。此事亦充分展现了胡琏在战场上,面对生死,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的英勇与果断。

04.友军关系

融洽,但有死敌。

胡琏与张灵甫在国民党军队中情谊深厚,两人同根同源,均为陕西人士,且均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且均担任五大主力部队的指挥官。彼此地位相当,性格相合,在抗日战争期间,特别是在淞沪会战与雪峰山战役等重大战役中,18军与74军屡次携手对抗日军,二人之间的情谊越发深厚。

“快些来,若再晚些,恐怕就难以相见了!”74师覆灭后,逃下山来的溃兵途中偶遇前来支援的11师,胡琏不禁伤感地询问这些士兵:“为何你们会孤身一人登上那座高山?”,言语中透露出深深的哀愁。

1947年,宿北战役中,与整编11师并肩作战的整编69师戴之奇部队遭遇败绩,戴之奇遂以身殉国。自杀之际,戴之奇与胡琏仍保持通话,胡琏在电话中表达了对戴之奇的深切关怀,甚至泪流满面。戴之奇离世后,胡琏的性格发生了显著变化,往日的开朗健谈不复存在,师部内多日笼罩在沉闷的氛围中。他逢人便说:“我的一世英名,几乎被这场战事消磨殆尽,日后再也不敢轻易评断他人见死不救。对于肩负掩护和支援重任的戴之奇,他的逝去让我心中愧疚不已,深受打击。”

在龙凤战役中,胡琏与邱清泉之间埋下了裂痕。战后,他们在王敬久面前发生激烈争吵,自此,第五军与第十一师再未携手共进。自胡琏与邱清泉以下,两支部队均相互抱有成见,彼此轻视。邱清泉指责胡琏胆怯,不配身为黄埔学员;而胡琏则回击邱清泉保存实力,坐视不救。

“黄昏庸这回倒是尽力了,要不是老头的严督,他们断不会如此卖力。”由此可看出,国军内部相互轻视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广泛存在的现象。张灵甫因性格狂妄自大与友军不和,众人皆如此评价。至于胡琏,他与张灵甫的性格截然不同。然而,他同样在背后轻视众多将领和同僚,甚至对第五军的邱清泉也毫不留情。这种现象,恐怕不能仅仅用性格来解释。

胡琏的指挥艺术,在防御战中屡现逆袭之术,常配备精锐预备队,随时准备对解放军的攻势进行猛烈的反扑;而在解围作战中,他展现出轻装疾进的果敢,如在豫东战役中,他率领九个轻装步兵连,如入无人之境,锐不可挡,令张轸深为感动。这些作战风格无不与胡琏的个性紧密相连。正因如此,他与众多同僚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即便是在12兵团的激战中,黄维这位陈系的大将,使得胡琏不得不屈居副司令之位,而他久未领兵作战,最终导致了12兵团的覆灭。然而,在与黄维的共事中,两人的关系尚算和谐,未曾出现表面上迎合实则暗中拆台,或是暗中挑拨离间的情形。在双堆集的包围圈内,胡琏更是主动请缨,勇往直前,即使在他不在包围圈内的时刻,兵团被围困之际,他也毅然决然地飞入其中,与战士们共度危难。这在国军将领中实属罕见。胡琏飞入包围圈后,还有一次机会可以飞往南京而不再返回,当时十二兵团的干部纷纷劝说他留在南京,督促蒋介石和国防部派遣援兵,监督空投物资,认为这样对整个局势的贡献更大。但胡琏不为所动,他在南京与蒋介石会面后,毅然决然地返回双堆集,继续协助黄维,直至最后关头与十八军并肩作战,才乘坐战车成功突围。

那些勇往直前、深入包围圈的胡琏,却奇迹般地向南逃逸,最终抵达了台湾。

05.去台岁月

金门大捷,南宋史事。

图:胡琏与宋美龄在台湾

胡琏赴台后,曾担任台湾陆军副总司令、驻越南大使及金门防卫司令等职务。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率领由淮海战役后重建的18军,在金门战役中成功抵御了渡海攻台的第三野战军,导致叶飞所部三团全军覆没。此战被誉为台湾所谓的“金门大捷”,标志着在1948年国共大决战中损失殆尽精锐,国民党政权节节败退、风雨飘摇之际,在台湾站稳脚跟的关键一役。对于台湾当局及蒋家父子而言,胡琏的贡献几乎等同于再造之恩。

自国民党迁往台湾后,其立场全面倾向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因此,孙立人——一位精通外语、拥有美国留学经历的将领(尽管战功不及胡琏显赫,却职位更高、受蒋介石青睐),一时间成为了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将领。在解放战争中,孙立人仅以四平战役一役尚能略述其功,而1947年,因与杜聿明不和,他早早离开了东北战场。相较之下,胡琏无论是在战功还是与蒋介石、陈诚的关系上,都优于孙立人。且国军主力将领在大陆的大决战中大多被俘,留在台湾的精锐部队指挥官寥寥无几。在这样的背景下,胡琏晚年的官运并不顺畅。特别是他后期被派往南越担任大使,更是彻底脱离了军队一线,逐渐沦为边缘人物。或许这也是蒋介石为了培养蒋经国接班,有意将老将功臣调离军队的一个安排。

胡琏步入晚年,于台湾大学潜心研究南宋历史,心中不禁与岳飞产生共鸣。晚年之际,他缄口不提淮海战役,只在感慨“土木(以十八军为核心的陈诚土木派)不过一粒微不足道的粟(指粟裕)”之后,将自身投入到南宋历史的研究之中,吟咏风月,抒发胸中情怀。

结语 :

胡琏,此君在蒋介石与陈诚眼中,堪称政治忠诚、业务精湛、性格豁达、懂得进退的勋贵老臣。在封建时代,他本应享有国师或上柱国的显赫爵位。然而,在波诡云谲的冷战岁月里,尽管他因金门之战而声名鹊起,却与众多从大陆逃至台湾的国军老将们同命运,逐步沦为一个边缘人物,如同西汉的周勃,被赐酒释兵,得以安享晚年。这亦算是一种圆满的归宿。

图:1988年,历经近半个世纪的软禁生涯后,台湾的孙立人将军终于重获自由。

相较于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时的五大主力军其余高级将领,74师的张灵甫在孟良崮战役中命丧黄泉,头部被汤姆逊冲锋枪击中;第五军的邱清泉则在芦苇荡中遭遇不幸,被乱枪射杀;新六军的廖耀湘被俘,并在1968年遭受批斗,最终悲惨离世。而新一军的孙立人虽来台后担任陆军总司令,却因被蒋氏父子以“谋反”罪名软禁,直至1988年方获释放,然而不久后,他在1990年与世长辞。相较之下,仅有胡琏一人成功摆脱了解放军的严密围剿,避免了功臣宿将“兔死狗烹”的宿命轮回,历经风雨,跨越半个世纪,最终得以善终。

由此可见,胡琏所被誉为“狡若狐狸,猛如虎狼”的称号,确实并非徒有虚名。

友情链接:

辉达娱乐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辉达娱乐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