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天空正被无人机阴影笼罩! 波兰领空遭侵入后,罗马尼亚再次击落俄军无人机,德法战机紧急升空,北约与俄罗斯进入直接对抗危险期。
2025年9月10日,波兰军方雷达发现19架无人机越过边境深入领空,部分逼近华沙敏感军事设施。 波兰空军立即启动应急响应,击落数架无人机并紧急关闭华沙机场。 这一事件触发了北约第四条安全磋商机制,标志着俄乌冲突首次实质性地升级至欧洲本土。
三天后的9月13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宣布派出三架“阵风”战斗机与北约盟友共同“保卫”波兰领空。 德国政府也扩大了在波兰空域的空中巡逻和警戒范围,将负责警戒的飞机从2架增加到4架。 荷兰提供两套“爱国者”防空系统和300名士兵,捷克派遣3架直升机和100名士兵,英国和瑞典也承诺提供战机和防空系统。
波兰国防部副部长托姆奇克宣布,在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地带部署约4万名军人和包括豹2A6型坦克、M1A1型坦克在内的武器装备。 波兰军方还关闭了边境,甚至连中欧班列线路都受到影响。
俄罗斯驻联合国代表涅边贾否认无人机来自俄方,指出波兰并未在境内发现任何爆炸物痕迹,暗示无人机可能来自乌克兰。 联合国方面也表示无法核实事件细节。 然而,法德等国无视俄方解释,仍坚持增兵波兰。
就在波兰无人机事件持续发酵之际,9月14日凌晨,罗马尼亚领空再次出现俄罗斯无人机。 罗马尼亚空军两架F-16战机升空拦截,在谢利亚-维什村附近击落这架Shahed型无人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指控俄罗斯蓄意扩大战争范围,强调俄军完全掌握无人机的飞行路线和攻击目标。
与此同时,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西方-2025”联合战略演习于9月12日开始举行。 参演兵力达1.82万人,俄军出动了远程轰炸机和高超音速导弹,模拟对假想敌关键目标的打击。 白俄罗斯国防部长赫列宁表示,在演习框架下,白俄罗斯和俄罗斯还将研究核武器和“榛树”导弹等武器的使用计划。
作为回应,北约启动了“东方哨兵”行动。 英国、丹麦等成员国向波罗两国增派部队,法国A400M运输机满载防空导弹降落在波兰机场。 北约在波兰境内部署了“爱国者-3”防空系统、M1A2 SEPv3主战坦克,将原计划2026年建成的“维斯瓦河防线”工期缩短至6个月。
德国“台风”战斗机、法国“阵风”战机与丹麦F-16组成“四机编队”,在波兰东部空域实施24小时轮值,配备“流星”超视距导弹和IRIS-T近防系统。 北约还启用“无人机杀手”定向能武器,在立陶宛边境击落3架试图渗透的俄制“海鹰-10”侦察无人机。
更令西方震惊的是,印度库马翁步兵联队出现在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的靶场,参加了俄军演习。 英国《泰晤士报》称印度“越过了红线”,莫迪政府一方面依靠俄罗斯的S-400和核潜艇技术壮大军力,另一方面捏准美国“印太战略”的软肋。
分析人士指出,北约虽高调增兵,直接与俄开战的可能性较低。 欧洲多家主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呼吁欧盟不能再对波兰领空遭袭事件采取冷处理态度。 《金融时报》、《法兰克福汇报》等权威媒体的社论指出,俄罗斯通过无人机实战化突破北约防线,是对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根本性威胁。
在欧盟议会,关于增设乌克兰专项军援预算、加强边境情报共享、扩大反无人机联盟等多项提案已进入加急审议程序。法国、意大利等国呼吁欧盟建立统一的无人机防御网络,瑞典、芬兰等北欧国家则提议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提升北约东翼的整体反应速度和防御纵深。
俄罗斯通过分批次、多波次的外科手术式打击,既保持持续压力,又避免触发北约集体防御条款。 波兰边境的无人机事件中,华沙援引北约第四条启动紧急磋商,却刻意避开了触发第五条集体防御机制,暴露出欧洲国家对与俄直接军事冲突的深度恐惧。
《金融时报》最新军力评估显示,除波兰等少数国家外,多数北约欧洲成员国的现役兵力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弹药储备甚至不足以支撑三周的高强度作战。 欧洲内部正面临多重危机:军工产能无法匹配战场消耗,法德等核心国家在援乌问题上分歧加剧,民众反战情绪持续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