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鸦片战争的硝烟弥漫起,我国的民族危机便逐步加深,直至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危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自抗日战争爆发以来,全体中华儿女同仇敌忾,齐心协力,共同坚信,唯有将侵略者驱逐出我们的国土,方能重振民族之威。
他们在,无惧侵略。
哪五个省“最能打”?
四川省——川军
首当其冲的,便是来自四川省的川军。
四川位于抗日战争的深远后方,本质上无需直面那不可一世的日军。然而,自“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川军迅速领悟到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至理名言。与此同时,四川省内民众抗日救亡的呼声愈发激昂,军民一致认为绝不做亡国奴的坚定立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更何况,四川人民在历经漫长的艰辛岁月中,早已铸就了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面对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早已深植于四川人的血脉之中,成为他们的传统使命。
自鸦片战争的硝烟初起,川军便已迈出了四川的土地,奔赴前线与英军抗争。继而在抵制洋教的风潮中,他们坚守阵地,未曾动摇。直至辛亥革命年代,川军又因那场声名远播的保路运动而载入史册。正因如此,面对日寇的侵略,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挺身而出,出川抗日,英勇抗争。
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战争岁月里,四川地区输送的战士人数位居全国之最,总数高达350万,这一数字占据了全国抗战军队总员的五分之一。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事实,“无川不成军”这一说法应运而生。
在淞沪、武汉、长沙等一系列声名显赫的战役中,川军的英勇形象历历在目。面对国家危难之际,川军毅然挺身而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统计,川军阵亡将士高达26万,另有35万人身负重伤,而26万勇士则在战火中杳无音信。
川军作为最早响应抗日统一战线的军队,他们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自七七事变爆发以来,众多地方势力仍旧持观望态度,这在当时对形势的发展极为不利。川军领袖刘湘在毅然决定出川抗日之际,迅速向全国发出通电,呼吁各地方实力派秉持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紧密团结在中央周围,共同投身于保卫国家的神圣斗争。
刘湘的通电激励了士气,提振了人心,紧随其后,四川地区众多势力相继响应,其中广西的李品仙、廖磊等,云南的张冲等,亦纷纷表示将加入战局。川军的率先行动,使得我国抗日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
刘湘
川军在战火中的表现同样备受赞誉。尤其在淞沪会战与滕县战役中,他们凭借装备的极度简陋,与日军精锐部队展开了激战,展现了惊人的勇猛与坚定。
在淞沪会战的硝烟中,我川军两师英勇迎战日军第三师团的主力。激战持续了七天七夜,壮烈的战斗中,团营长英勇捐躯,共20余位将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士兵的伤亡亦高达7000余人。
在滕县战役中,川军以两师之众顽强抵御了超过一万的日军,激战三日,成功挫败敌军逾四千人,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其英勇表现,即便与蒋介石所宣称的正规军相较,亦毫不逊色。此役对徐州会战的战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直接颠覆了国民党对川军“双枪兵”的固有成见。
川军凭借其英勇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与侵略者抗争到底的坚定意志,为此他们甘愿将生命置之度外,堪称抗日战争中的楷模。
广西——桂军
自卢沟桥事变爆发,桂军便奋勇投身于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其编制也从起初的两个军扩充至五个军之众。桂军素以战斗力之强悍著称于世,在对日作战中,他们亦将此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力量。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桂军提出了一种颇具影响力的抗战策略——“焦土抗战论”。此理论一经问世,便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极大地振奋了民族士气,激发了民众的抗战信念。
此理论的提出,旨在反驳彼时盛行的卖国求和言论,以及针对“不抵抗主义”的指责。在应对日军的战略与战术上,“焦土抗战论”强调团结一致、全民皆兵的全面抗战,并积极寻求战争的主动权,主张以运动战作为主要的对抗日军的方式。
在整个抗日战争的岁月里,数以十万计的桂军英勇奔赴前线,广西的出兵人数仅次之,仅次于四川省。
在战场上,桂军始终展现出了极高的积极性,其战斗力之强,士气之高昂,令人瞩目。无论是津浦路南段的阻击战、长江北岸的防御战,还是枣阳的保卫战,这些激烈战役中,桂军均表现出色,其英勇无畏的形象深入人心。相较之下,其他杂牌军的战斗力与桂军相去甚远。
相较于其他军队,桂军更显主动地投身于群众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在安徽地区,桂军更是不遗余力地组建了十数支抗日游击队,其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亦颇显积极。
桂军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堪称坚守“初心”的典范。
在那个时期,尽管蒋介石领导的中央统治集团在表面上维持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然而其内部众多成员心态却颇为动摇,趋炎附势与置身事外的态度者比比皆是。唯有桂军始终坚守抗日信念,未曾有过丝毫动摇。
蒋介石与桂系之间长期存在着矛盾与争斗。自1931年起,日军便试图趁机拉拢桂军,意图加剧蒋介石与李宗仁等桂军将领间的裂痕,然而这一企图始终未能得逞。及至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的野心未曾消减,但桂军自上而下均矢志抗战,坚决拒绝被日本势力所利用。
东北——东北军
在我国抗日战争的波澜壮阔历史中,东北军是唯一一支坚守了长达14年抗战的队伍。“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军内部出现了分裂,一部分军队遵循蒋介石的“不抵抗”方针,撤离了东北;而另一部分则毅然留驻东北,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那些选择在东北地区坚持就地抗战的东北军。
谈及拉开抗战序幕的英勇之举,东北军无疑担此殊荣。彼时,日本在东北的势力根深蒂固,然而,从东北撤回关内的东北军并未一味选择撤退与回避,反而接连发起了长城抗战与热河抗战。与其他军队相较,东北军的抗战历程整整延长了四至六年。
面对蒋介石坚持的不抵抗立场,以及国内尚未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困境,东北军毅然深入敌后,独自与日军展开了激战。虽然这一行动未能有效阻止日军的侵略步伐,然而,它对后续全面抗战的形成起到了极其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长河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日寇侵占东北之际,驻扎于辽宁的四个步兵旅、一个骑兵旅以及公安总队,总计五万大军,撤退至关内。此番撤退至关内的人数,与关内原有的驻军相加,总数达到了十八万之众。
蒋介石之所以命东北军撤退至安全区域,旨在降低与日军的正面冲突,促使对方适时收敛,此策略亦能使其占据道德高地,进而借助国际舆论的压力,促使日军撤军。
不得不说,蒋介石此番想法实属稚嫩,其后果不言而喻,此举无疑将助长日军侵略气焰,使其愈发猖獗。
在这种局势之下,东北军普遍陷入了悲愤之中。进入11月初,马占山忍无可忍,毅然率部与日军在江桥展开了激战,此举成为最早有组织的针对日军的抗争行动,为关内东北军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随后,众多高级军官,诸如苏丙文、耿继周等人,纷纷自发组织军队,勇敢地与日军抗争。
东北军的英勇壮举,正是彰显中华民族气节的典范。
云南——滇军
朱德曾言:“抗日战争期间,云南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贡献尤为显著。”
这不是客套。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云南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倾力投入支援。滇军出战的将士高达42万之众,然而,最终伤亡比例竟高达总兵力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见,滇军相较于其他省份的军队,更添了一抹悲壮之色。当然,滇军的战斗力也令日军心生畏惧。
自蒋介石号召全面抗战以来,云南省迅速响应,抗日烽火迅速燃起。短短数月间,云南便迅速组建了两支军队,开赴华东、华中前线抗击侵略。随后,又增派一支军队支援华北战场。
滇军虽非出征兵力最众之师,却以其严谨的训育与精良的装备,成为战场上不可或缺的支柱力量。在日军的视角里,滇军是他们难以制服的强劲对手。
滇军在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历程中,参与了超过二十场重大战役,其中尤以台儿庄战役及中条山一役最为人所熟知。
1938年三月,日军集结精锐部队进攻台儿庄,滇军第60军奉命于大运河北岸集结。不久,便遭遇了敌军两个步兵联队的猛烈攻势。战况之激烈,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甚至演变成了一场惨烈的肉搏战。双方激战了十余日。然而,即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第60军依旧坚守阵地,成功挫败了日军的战略图谋。
在中条山一役中,日军集结了二十万精锐之师,分四路对西南的战略要地中条山发起猛攻。滇军第三军军长唐淮源率部奋勇抵抗,然而面对日军的绝对优势,中条山沦陷已成定局,我方虽取得部分战果,但整体而言,胜利终究有限。
与此同时,我军被日军四面围困,面临着全军覆没的严峻威胁。彼时,全军士气普遍低沉,外援亦未能及时抵达。在绝望之中,唐淮源将军与第12师师长以身殉国。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了第三军剩余的士兵,他们振作精神,奋力反击,最终成功突破重围。
抗战胜利之际,滇军受命踏入越南,肩负起接受日军投降的重任,此情此景在历史长河中实属罕见。
湖南——湘军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湖南凭借其重要的交通战略地位,成为了中日双方激烈争夺的焦点。
湘军与日军在此间展开了数场惨烈的激战,其惨烈程度难以言表。湖南抗战在中国抗战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全国抗日事业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推动作用。
根据数据统计,在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我国共经历了22次大规模的会战,其中湖南地区便见证了六次战役。在这六次战役中,长沙保卫战、常德会战以及湘西会战均以胜利告终,唯独衡阳会战以失利收场。显而易见,这些来之不易的胜利背后,无论是湘军将士还是湖南的普通民众,均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
在抗击日寇的艰苦抗战中,日军为夺取湖南,不惜动用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军力投入战斗。在这片土地上,中日双方展开了长达六年的激战,大小战役络绎不绝。另一方面,湖南的坚守有效牵制了敌军三分之一的兵力,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其他战区的压力。
湖南民众的觉悟之高令人敬佩,自七七事变爆发,便有众多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据统计,投身抗敌的湘籍军人超过两百万人。以当时的人口比例来算,每十五位湖南人中,便有一位挺身而出,奔赴前线。
湘军在战场上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屡次被派遣至最前沿的阵地与敌军交战。某些部队在持续的激战损耗中几乎耗尽,最终乃至失去了原有的编制和番号。
唯有这种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方使得湘军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小结
无疑,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并非仅仅是这五个省份的军队肩负重任,全国众多省份的军队同样展现了卓越的战功。众多普通民众亦踊跃捐款捐物,为抗战贡献绵薄之力。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离不开当时每一位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与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