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就是如此残酷:美国副总统万斯8月20日那番“欧洲必须承担乌克兰安全保障主要责任”的言论,直接撕下了跨大西洋联盟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这不仅仅是乌克兰的悲剧,更是美国全球战略收缩下,盟友体系面临的赤裸裸的“皇帝新衣”时刻。当曾经的“世界警察”开始精打细算,甚至公然“甩锅”,那些习惯了被庇护的盟友们,是时候思考自己能否在风浪中“裸泳”了。
这出“甩锅”大戏,绝非心血来潮。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战略,从一开始就带着浓厚的商人气息:成本效益、风险转嫁、利益最大化。他与泽连斯基的白宫会晤,以及万斯在福克斯新闻台的公开表态,无不透露出华盛顿对欧洲安全事务的“疲态”与“不耐”。美国认为,欧洲盟友长期享受北约的安全红利,却在军费开支上“搭便车”,这笔账,是时候算清楚了。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与当年对日本施压,要求其大幅增加驻日美军费用的手法如出一辙——通过“撤军威胁”逼迫盟友“多掏钱”,甚至有消息称,美国可能从欧洲撤回多达30%的驻军,约2万人。这哪里是战略调整,分明是赤裸裸的“勒索”与“施压”。
然而,对于欧洲而言,这无疑是当头一棒。长期以来,欧洲的安全防务体系,无论是北约框架下的集体防御,还是对美国先进军事技术的依赖,都与美国深度绑定,形成了一种舒适的“依赖症”。现在“老大哥”要“收缩”,甚至有“放弃欧洲”的传闻,这让欧洲盟友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焦虑。信任危机首当其冲,芬兰和瑞典在俄乌冲突后火速“投奔”北约,看似强化了联盟,实则反映出对自身安全的深层忧虑和对美国承诺的动摇。而北约内部,匈牙利等国在军援乌克兰问题上的分歧,更暴露出欧洲内部团结的脆弱性,这种“各怀鬼胎”的局面,让欧洲的集体行动力大打折扣。
更令人担忧的是,欧洲的“战略自主”之路,走得异常艰难,甚至可以说步履维艰。尽管法德等大国不断呼吁加强欧洲防务能力,欧盟也推出了雄心勃勃的《欧洲防务白皮书》和《重新武装欧洲计划》,甚至计划投入8000亿欧元,试图打造一个“安全且具有韧性的欧洲”。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得令人发指。
首先是资金缺口巨大。成员国普遍债务缠身,要大幅提高军费开支,势必冲击社会福利,这在民主体制下阻力重重。谁愿意为了国防而削减养老金和医疗保障?这简直是政治自杀。
其次是内部协调困难。各国在防务目标、武器采购、技术标准上各有盘算,难以形成统一高效的行动力。例如,欧盟虽强调要提高军工产能,但像“台风”战斗机这种多国联合项目,其协调效率之低下令人发指,核心部件如EJ200发动机、Captor-E雷达的扩产,需要协调英、德、意、西四国400余家供应商的精密配合,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再者,军工产能瓶颈和技术依赖是欧洲自主防务的“阿喀琉斯之踵”。欧洲在隐身材料、超精密加工等关键领域仍严重依赖美国和日本,例如F-35的雷达吸波材料全球仅3-4家美企掌握。在完整的作战体系上,如远程探测、目标识别、超视距信息传输以及空中电子战能力等关键领域,欧洲对美依赖根深蒂固,短期内根本无法摆脱。欧盟的“哥白尼计划”每24小时才能生成一次图像,与军事情报所需的每30分钟更新一次目标信息的需求相去甚远。这种技术上的“瘸腿”,让欧洲即便有钱也难以买到或生产出真正自主的先进武器。波兰本土组装AW149直升机固然是进步,但其核心技术仍来自意大利莱昂纳多公司,这只是“本土化组装”,而非真正的“自主研发”。
美国战略收缩,并非简单的“放弃欧洲”,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战略博弈。它旨在腾出手来,集中资源应对印太地区的挑战,将全球战略重心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通过将欧洲推向“自主防御”,美国可将自身定位为“平等伙伴”,而非“救世主”,以此重塑其全球话语权。这种“去殖民化”的表演,实则是为了维持控制权,让欧洲在军事真空期被俄罗斯压制,同时在亚太被美国牵制,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
那么,当“超级大国”不再“罩着”,欧洲能否真正撑起自己的“安全之伞”?它又将如何适应并塑造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欧洲或许会成为一个更独立的战略极点,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平衡者角色,甚至可能在某些领域与中俄形成新的制衡力量;抑或在内部分歧和外部压力下,继续在战略自主的道路上步履蹒跚,最终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这场大考,不仅是对欧洲的挑战,更是对全球秩序未来走向的深刻拷问。毕竟,潮水退去,谁在裸泳,谁又将成为下一个被“抛弃”的棋子,一目了然。而那些曾经的“盟友”,是时候醒醒了,因为基辛格那句“做美国的敌人是危险的,但做美国的朋友却是致命的”,正以最残酷的方式,在乌克兰和欧洲身上得到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