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多狠?为了限制八旗人口数量,出旗、减丁,费尽心机
众所周知,清朝是一个人口激增的帝国。据记载,顺治末年,清朝人口约为八千多万。经过两百多年的演变,到了清末,这个数字已经达到四亿多,增长了足足五倍左右。
清朝基本盘的八旗人口究竟有多少呢?总数仅为254万人,其中囊括了满洲、蒙古和汉军等各个八旗。
入关时,八旗人口约为173万人。
看起来,经过两百年的延续,人口仅增长了大约1.5倍,远远落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与明朝宗室相比,这个数字显然不够引人注目。
据《明神宗实录》所载,至1619年,明朝宗室人口已达六十万,这仅仅是两百多年的时间,从明初的五十多位宗室繁衍至今。
大学士李廷机叶向高在丁丑年提出了如下题词:《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三十三年,玉牒宗支共计一十五万七千余位;而如今,新生袭封已经踰越十四年,其数量已增至六十万余位。与弘正等年间相比,这一数字简直是百倍之巨。为了开展崇正事业,必须采取措施,制定限制措施,分派任务,并严格执行。特此呈上。
显然,在清朝八旗占据主导政治地位的情况下,人口增长显然不太合乎科学规律。
或许在有心人的干预下,这种情况就可以被合理解释了。换句话说,这可能是清朝几位皇帝故意引导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清朝会这样做呢?
清朝遭遇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严重问题,即如何应对大量本族贫困者,这是两千年封建王朝从未遇到过的挑战。
作为清朝的根基和入关的核心,八旗族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堪比其他王朝的开国功臣。
顶天一队的王朝贵族也不过数百人,即使他们繁衍不断,但爵位仍然只传给长子。加之皇帝偶尔会对贵族集团进行清理,因此贵族势力始终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
八旗与其他群体有所不同,它是由民族认同作为纽带所形成的军事贵族阶层,能够充分凝聚战斗力,因此在入关后,八旗整体成为了一个显赫的贵族群体。
政策规定,八旗后代身份固定,无可更改,他们都将被赋予铁庄稼的身份,仿佛明朝时期的藩王子弟一样,朝廷将供应他们米禄。这种情况真是不可小觑。
在传统的多子多孙观念以及享受补贴的情况下,八旗的生育必然会蓬勃发展。
虽然基本盘的人口增加对满族这一族群有利,但对爱新觉罗家却是一种负担。毕竟所花费的资金都源自于爱新觉罗家庭,随着奴才的增多,主子的财产自然减少,这难免令人心痛。
换个说法,清朝属于爱新觉罗家族的清朝,而非八旗的清朝,因此自然会实施一些限制,但又不敢过于严厉地限制。
中原被异族统治,若想保持稳定,清朝需维护八旗的根基。但若允许八旗人口过度增长,清朝财政收入将无法跟上,导致大量八旗子弟沦为贫困。
如何应对数量众多的同族贫困群体,这个问题又回到了起点。
在汉人王朝,这个问题根本不成问题。毕竟,同族中有很多穷人是司空见惯的,只要能填饱肚子就好,没有食物的时候,造反也不在话下。
针对君主而言,只有当遭遇全国性起义时,才会对零星的叛乱给予重视,其余时候只需平息即可。
满洲人中的贫困者情况截然不同,他们起源于八旗世家,依附于这一体制维持生计。八旗体系乃清朝的中枢,一旦他们发起叛乱,爱新觉罗王朝将陷入镇压与不镇压的两难境地。
八旗制度原是为了防范其他民族,现在又要对付八旗后裔,岂非自我否定?这将动摇统治的根基。
如果不采取镇压措施的话,那么只能准备好迎接被推翻的命运,而且情势可能会变得更加恶化,届时满汉两族可能会联合起来反抗,这将对清朝造成彻底的崩溃。
要限制八旗,尤其是满洲八旗的人口增长,并让一部分汉人旗人脱离旗籍,这样才能有效控制问题。需要施行釜底抽薪,才能有所作为。
首先来看出旗的情况。众所周知,八旗涵盖了不仅仅是满洲人,还有不少汉人、蒙古人、达斡尔人等等。汉人主要编入了汉军旗,蒙古人则归属蒙古八旗,而地位最显赫的自然是满洲八旗,次之为蒙古八旗,而汉军八旗则位居最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汉军旗虽然由汉人组成,但他们被视为旗人,属于八旗的一部分。他们同样享受着八旗的待遇,领取着八旗的俸禄,汉军八旗的女子也会参与选秀,并与皇室成员通婚,与普通的汉人有着根本的不同。
尽管汉军八旗在八旗中地位较低,但却拥有最显著的功勋,在清朝开展全国征战时扮演了主力角色,并且人数也是八旗中最为众多的。
据1648年的顺治五年丁册记载,当时的八旗汉军和壮丁总人数达到26万,占八旗总人口的76%。随后,到了雍正年间,这一数字还进一步增加。
1723年,即雍正元年,八旗汉军和家丁总数达到44万人,占据了八旗总人数的72%。因此,这些人自然被视为优先出旗的对象。
最初,八旗的包衣奴仆们被允许通过赎身自立门户,接着汉军闲散人丁也获准退出旗,空出的职位则留给满洲八旗子弟。
明显地,随着出旗人数的稀缺以及朝廷负担的日益加重,到了乾隆时代,他开始采取大刀阔斧的措施来增加出旗人数。
1742年,乾隆七年,乾隆颁布了《筹汉军归籍移居谕》,旨在汉军八旗的人们。当时乾隆认为,汉军八旗并非原本的满洲群体,鉴于他们生计艰难,因此“善心”决定让他们改归民籍。然而,明眼人一看,便可明白这只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背后的用意昭然若揭。
如今无法负担起让汉军八旗冲锋在前的负担,因此先优化了汉军八旗。这标志着清朝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汉军出旗计划,此举正是在征战天下时汉军八旗作为先锋的延续。
京师八旗最初,其后乾隆扩大了出旗为民的政策,使其遍及各地设防,例如福州的八旗汉军。到了乾隆十九年(1754年)七月,这些汉军全部撤离,原居地留给了满人八旗的驻扎和居住。
然而,即便如此,八旗人口依旧众多。直至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才开始关注从龙的汉军八旗。
清朝入关前早已组建的汉人八旗,被称为“从龙”的队伍。皇太极曾承诺他们永远属于八旗之列,然而乾隆却违背了这一诺言。
随后,皇室贵族们的仆从们也被命令着褪下贵族身份,与百姓同处,即便是内务府的管家和内务府会计司辖下的领地管家们也未能幸免。
因此,大批汉军八旗被排除在供养系统之外。据记载,到了嘉庆十七年(1812年),汉军八旗和家丁总数仅有22万人,相当于八旗总数的43%,可谓数量大幅减少。
在宣统年间,据《宣统政纪》所载,汉军八旗规模进一步缩减至仅21596人,与百万人口的旗人形成鲜明对比,基本上已经被裁撤殆尽。
其他旗人能够被养活的钱还有剩余,因此不必担心满族和汉族贫民会联合起来造反,也不用担心生活无着。
满洲八旗的满人显然无法脱离八旗身份,以出旗为民的方式生活。因此,唯有通过限制满人的繁衍来实现管控。
他们因此想出了这个狡猾的计策。尽管满城原本是为了驻防和防范汉人而设,然而,满人和汉人却在同一城市居住,这种分隔虽然隔绝了汉人,但也让满城成为了满人的束缚。
满城的满人居住期间不能随意离开他们的定居点,否则将面临严厉的惩罚。由于满城地域有限且房屋稀缺,这也意味着无法建立家庭。
清朝随后为了限制满族人口的增长,又颁布了一系列规定:禁止满族与汉族通婚,不得收养汉族子弟,也不准允许满族外出劳作,他们完全依赖朝廷供养。然而,朝廷的供养是有限的,无法满足整个家族的开支需求。
为了确保基本的生存需求,满人必须限制子女的数量。随着子女数量增多,开销也随之增加,这将影响他们未来的结婚生育计划。
坦率地说,此地对满族和汉族通婚的限制相当严格。举例来说,贝勒赏郡王绵志在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娶了一位汉族女子为妾,结果被取消了郡王头衔。尽管绵志只是郡王,其他人受到的处罚更加严厉。
满人的人口增长速度就此被彻底限制,这套组合拳的施展功不可没。
这种做法显而易见只适用于眼前,而非永远。毕竟,它违背了自然的繁衍规律。即使施加了限制,满人仍将持续增加,只是速度放缓了而已。
清朝末期,权贵八旗对底层八旗的剥削日益加重,一些旗人为了求生不得不舍弃旗籍,或者悄悄溜出城市谋生计。甚至有些底层旗人因为受到过度压榨,也加入了反清的行列。特别是关外的满人,已经开始筹备起义。
蒙古八旗也采用了相同的方法,但说实话,蒙古八旗的情况更为艰难,与其他民族相比都是增长,唯独蒙古人的人口数量在下降。
清朝是如何使蒙古人口从大约一千万减少到清末时的百万左右的?
首要的是禁止蒙古族与汉族通婚,而更为严苛的是清朝规定,若一蒙古家庭儿子超过五个,就必须有三个出家。这一规定导致大量蒙古人出家,不能成家,即便结婚的也不一定生育男丁,直接导致蒙古八旗人口减少。
南方满城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更是被彻底屠杀一空。
因此,八旗族人繁衍了三个世纪,最终仅剩如此微不足道的人口并非意外。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