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需在众多国民党起义将领中甄选出几位在新中国时期享有优厚待遇者,郑洞国无疑是其中佼佼者。
这位曾于国民党军队中任职东北保安副总司令的陆军中将,在新中国成立之际,相继担任了水利部参事、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以及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要职。
甚至,毛主席曾亲自邀请他出席自己的家宴。
1954年三月,正值家中休养的郑洞国,忽接一通自中南海直拨的电话。
原来,毛主席之所以邀请他前往自己寓所共进晚餐,是为了彰显其对抗美援朝事业贡献的敬意。
接到这份邀请后,郑洞国激动得整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对次日与毛主席的会面充满了热切期盼。
然而,翌日清晨,郑洞国却因疏忽未为车辆补充燃油,导致迟到数分钟。
郑洞国与妻子
抵达毛主席的住处后,郑洞国立刻向毛主席致歉,言辞诚挚地说:“主席,我来晚了。”
毛主席笑摆手言。“不必介怀,菜肴方才烹制完成,您到访的时间可谓恰到好处。”
在毛主席的一句玩笑话中,大家不禁轻笑出声,紧接着便纷纷落座。
然而,甫一落座,毛主席便转向郑洞国,问道:洞国同志,今年51岁吗?
面对主席的提问,郑洞国稍作愣神,随即领悟其意,不假思索地点了点头,并询问道:“的确,主席,我刚刚迎来了51岁的生辰,您是从何得知这一信息的呢?”
郑洞国,身为国民党背景的将领,何以受到中央高层如此青睐?毛主席为何会对他的年龄产生兴趣?
毛主席
许国壮志
1903年1月13日,郑洞国在湖南省石门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降临人世。
郑洞国一家的出身虽属农民,却与一般贫苦的农民家庭有所区别。
这家农户在村中颇具规模,拥有祖传房屋十余间,以及耕地三十亩。
郑洞国的父亲郑定琼务农兼裁缝,与妻。陈英教生育了五名子女,郑洞国便是他们中最年幼的一位。
得益于家中肥沃的田地,加上父亲擅长从事其他生计,我们一家的日常生活总体上颇为宽裕。
郑洞国
即便身为农夫,郑定琼亦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极大的关注。
自幼年起,郑洞国便在父亲的熏陶下开始阅读《论语》等经典著作,随后又进入乡间的私塾深造,对《四书》、《五经》等经典文献进行了深入的研读。
自幼年起,他便深谙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
随后,西式学堂在全国范围内风靡一时,郑洞国的父亲便将他送入了一所完全采用西式教学法的石门中学附属小学就读。
1919年,军阀之间的混战肆虐,湖南地区陷入了无序与动荡之中。郑家田产遭受侵占,家道由此中落。郑洞国的生活从此一落千丈,再也无法享受丰衣足食的富裕日子,他只能身着带有补丁的衣衫,以粗茶淡饭聊以充饥,勉强维持生计。
幸而郑父对子女的教育已有初步成效,郑洞国的兄长亦然。郑潼国作为石门中学的校长,我有幸为父母分担弟弟的学费及日常开销。
郑洞国与儿子
郑洞国的学业得以继续。
不久,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而来,尽管石门县地处偏远,但这股炽热的爱国主义风暴亦不曾遗漏此地。
当时,身为石门中学高中生的郑洞国,与同学们并肩,挥舞着手中的标语,上面书写着激昂的爱国口号,他们加入了游行队伍,积极参与到爱国宣传的行列之中。
然而,游行尚未持续多时,便遭遇了当地军阀的残酷打压。在这场暴力镇压中,石门中学的众多师生遭受了军阀派遣士兵的殴打,这一幕让亲眼见证的郑洞国首次深切体会到了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以及军阀势力的残暴与可憎。
自那时起,他的内心深处便萌生了弃笔从戎、捍卫家国的坚定信念。
1921年春,郑洞国考入湖南督军。赵恒惕创办湖南陆军讲武堂。
郑洞国
原以为毕业后能在军队中一展宏图,未曾想很快便遭遇了湘鄂两省军阀间的激烈混战,致使讲武堂不得不暂时停办,郑洞国无奈之下只得重返石门中学,继续学业之旅。
1924年,郑洞国不经意间瞥见了一份招生简章。
原本,这支来自广州的革命武装力量,创立了一所军事学校,正广泛吸纳胸怀壮志的青年英才,招募全国各地的有志之士。
投身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自然胜过在当地协助军阀作战。
春日来临之际,郑洞国竟假借他人之名义,搭乘火车自长沙赴广州,巧妙地踏入黄埔军校的校门。
在即将踏上离别之旅之际,他特地与家人进行了深情的告别。他对妻子柔声说道:“当前国力尚显薄弱,此次出征,我将以身许国,誓要实现心中宏伟的抱负。家中,你只需安心静候,我定会凯旋归来。”
郑洞国与妻子
前往黄埔军校
昔日与郑洞国并肩南行踏入黄埔军校的,还有他的同乡,一位在革命征途中英勇献身的红军英灵——王尔琢。
他们一同被选拔进入黄埔一期,与陈赓、杜聿明、黄维、徐向前等杰出人士共为同窗。
在军校的岁月里,郑洞国无论是日常的训练场还是课堂之上,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努力与刻苦精神。
因其待人诚恳,性情温和,学业成绩斐然,他赢得了师长的青睐与同窗们的广泛喜爱。
郑洞国(右二)、杜聿明(右一)
然而,鉴于他系冒用他人身份踏入黄埔,为免在学习过程中遭遇开除之险,郑洞国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国民党,成为了蒋介石麾下的一名忠诚门生。
临近军校毕业之际,郑洞国被调往广东军政府担任警卫,与同学们并肩作战,共同参与了平息广州反动商团叛乱的激烈战斗。
不久之后,他再度肩负学生军教员的职责,投身于两次东征陈炯明的激烈战斗之中。
展现了初露的军事天赋。
在二十四岁那年,郑洞国便被国民党擢升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3师8团的团长。
在黄埔一期学员中,他的晋升速度堪称其中翘楚。
尽管郑洞国展现出初步的军事才华,然而在那个时代,他的天赋并未得到充分展现,亦未能为他提供保家卫国、实现雄心壮志的机遇。
直至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为他带来了所等待的良机。
郑洞国
抗日战场显功绩
自“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国民党第二师师长的郑洞国即刻指挥部队,由徐州启程,奔赴华北战场,投身于平汉路保定会战的激流之中。
彼时,日军大量派遣兵力侵袭华北,为抵御敌军,郑洞国巧妙部署,将部队整齐排列,增强防御设施,坚决守卫保定至漕河的战线,对日军造成重创,有力地遏制了敌军的进攻势头。
52军军长关麟征守御的防线遭到突破,郑洞国不得已率领部队撤退。
此刻,郑洞国身陷重围,敌人的骑兵将他团团围住。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率领战士们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激战一昼夜。
保定城沦陷之际,郑洞国毅然率领众人,在市区内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街巷战。
危机四伏,幸得转机。裴昌会将军率领第47师,不顾艰险,勇往直前,方使部队成功突破重围。
图片来自网络
1938年三月,郑洞国率领第二师重返徐州,投入了徐州会战的激流之中,对日军第十师团这股精锐力量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这场战斗,为后续台儿庄一役的辉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胜利之基。
1943年,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显著转机,郑洞国肩负重任,被派遣至东南亚地区,担任中国驻印军新1军的军长一职。
其主要职责,除保障印缅运输公路的安全之外,还需协调盟军与中国官兵间的互动,凝聚部下,维持部队士气,以确保缅北反攻战役的最终胜利。
与郑洞国交往的是美军将领。
郑洞国与美军将领合影
彼时,中国军队与盟国间的紧张关系已达顶峰,美国人的傲慢态度及其对中国的不敬举止,令我国军队深感不悦。
自郑洞国履新以来,一方面,他着力稳定军心,另一方面,积极与美军建立联系。史迪威将军,吾等宜齐心协力,积极巩固与美利坚之邦的友好纽带。
另一方面,坚守国家尊严,彰显国家底线,有力维护了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权益。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双方携手并肩,接连取得数场胜利,逐步扭转了先前的紧张态势。
抗战胜利之际,郑洞国因卓越贡献被授予殊荣,荣任第3方面军副司令长官之职。同时,他亦被委派赴南京,出席了由何应钦主理的受降大典。
蒋介石及郑洞国等国民党将领
投明献力新中国建设
1948年9月,我军在东北战场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
郑洞国所镇守的长春城,亦在第一时间遭到了东野部队的四面围困。
历经两次突围未果,郑洞国终被围困于长春城内。
起初,郑洞国抱持着等待沈阳军备司令卫立煌支援的期望,然而,卫立煌却仅着眼于自身安全,对长春的救援毫无考虑。
郑洞国在电话中怒斥:“你们这是要置我于死地!若非有你们这些只顾一己私利的将领,国军怎会陷入今日的困境!”
10月16日,经过长达四十余日的围困,郑洞国眼见再拖延下去,生死未卜,遂下定决心遵从蒋介石的突围指令。他迅速召集部下,精心筹划了突围方案,并定于次日破晓时分发起行动。
当天夜里,曾泽生指挥60军发动起义,瞬间扰乱了郑军的部署,这场突围行动亦被迫暂停。
此刻,郑洞国已完全陷入绝望之境。鉴于无法忍心目睹数万部下战死沙场,他决定同意士兵们向解放军投降,而他自己则在长春中央银行大楼的兵团直属部队中,举枪选择了结束生命。
结果被部下拦阻行动。
长春解放之际,郑洞国将军原本料想自己将沦为战犯,受到拘押。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我军并未将这位在抗日烽火中为国家屡建奇功的将领视为战犯,反而对其施行了优待政策,将他认定为国民党的起义将领。
新中国成立之际,毛主席与周总理亲自会见了郑洞国。
1950年四月,正当周总理于上海执行公务之际,他特地在病榻前邀请郑洞国共赴宴席,借此机会与他深入交谈。
周总理曾是郑洞国在黄埔军校的启蒙恩师,郑洞国对其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周总理
在这场败战的阴影下,身为一名“落败之将”,郑洞国能受到中央如此的高度关注,不禁让他深感欣慰与感动。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脸上绽放的幸福感,郑洞国的内心芥蒂渐渐消散,他开始真诚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倾力奉献自己的力量。
不久,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郑洞国,这位曾与美军交手的将领,主动向中央献策,分享其宝贵经验,助力志愿军深入剖析美军的战略部署与行动意图。
抗美援朝的最终胜利,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1954年,鉴于郑洞国先生的不朽贡献,毛主席特此亲邀其共赴家中盛宴,以示感激之情。
毛主席
毛主席在家宴上问郑洞国:“你今年51吗?”
郑洞国点头应道:“是啊,我生日刚过。”
毛主席笑着说道:“51岁依然风华正茂,未来仍有许多机会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多贡献。不知洞国同志是否有意愿继续投身于人民服务之中?”
聆听毛主席的教诲,郑洞国心中略感困惑,但他依旧坚定地颔首回应:“毫无保留,只要能为民众效力,无论何种任务,我都乐意接受。”
尼克松访华,与郑洞国共饮。
毛主席闻言笑了起来。“这可不行啊,还得找个合适的职位,否则岂不是成了无的放矢?”
不久之后,在毛主席的举荐下,郑洞国得以出任国防委员会委员一职,凭借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巩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
自那时起,郑洞国便全身心投入于新中国的建设伟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