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尼亚的贫民窟里,一个印着“美团外卖”的黄色袋子能换到木薯摊主主动抹去的零头。
而卢旺达的少女会把“霸王茶姬”手提袋折成时尚手包,拍照发社交媒体的点赞数碾压自拍。
荒诞的是德国游客汉斯在坦桑尼亚边境被士兵用枪管指着要求交出三明治塑料袋。
却因为随身带着“沙县小吃”无纺布袋被放行,尽管袋子上还沾着油渍。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非洲警察对“杨国福麻辣烫”标识视而不见,毒贩们甚至用它运输象牙。
这一切的起点,是2017年肯尼亚颁布的全球最严禁塑令。
违反者最高面临四年监禁或3.8万美元罚款,相当于当地人21年的收入。
而同样的故事在28个非洲国家上演:卢旺达早在2008年成为非洲首个“无塑国”,坦桑尼亚在2019年要求游客入境时上交塑料袋。
湖北这个县级市聚集了2700家无纺布企业,年产100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2%。
印着“谢谢品尝”的瑕疵品被以每斤8-12元的价格称重收购,装上开往蒙巴萨港的集装箱。
在拉各斯的露天集市,卖菜大妈把零钱塞进“曼玲粥铺”袋子。
棺材铺老板用同款袋子装货款,尽管中国游客盯着“粥”字目瞪口呆。
颜色越鲜艳的袋子越贵:大红大黄款卖1元人民币,普通款只要5毛,而当地草编包价格上千元。
这些袋子漂洋过海的暴利链条令人咋舌。
深圳卖家在电商平台标价0.1-0.3元收购二手袋,标注“符合国际标准”。
通过阿里国际站半托管服务直连非洲批发商,落地后转手给摊贩。
国际物流公司单袋抽成1元,50万个袋子的集装箱净利润达20万。
当坦桑尼亚海关在2024年扣押印着“殡葬一条龙”的集装箱时,仙桃工厂连夜接到追加订单。
非洲少女相信血红的“福”字能咒杀艾滋病毒,殡葬袋突然成为婚礼必备品。
为什么非洲人疯抢这些袋子?
2015年加纳阿克拉因塑料袋堵塞下水道引发洪灾,150人丧生。
2017年埃塞俄比亚垃圾山滑坡掩埋110人。
肯尼亚保护区的长颈鹿每年有百余头因误食彩袋饿死。
而中国无纺布袋子用上了外卖行业的“内卷科技”:
双层锁扣防漏设计、真空隔热层、防水油墨。
在非洲烈日下,这些功能让“脑白金”袋子能当水桶用,“喜茶”保温袋改装成婴儿睡袋。
震撼的对比在价格上。
非洲本土无纺布袋成本2元,中国袋子出厂价0.3元,加运费关税才0.8元。
当家乐福推出犀牛、狮子、大象图腾的编织袋时,穷人依然选择印着“变态辣”的绝味鸭脖袋,尽管他们要求把汉字改成“上帝之吻”。
同样的中国制造神话在非洲遍地开花。
清凉油在国内卖0.8元,非洲标价1美元,成为贿赂警察的硬通货。
传音手机占有率47%,四卡四待和6000毫安电池专为非洲设计。
湖南口音的乌干达商人半夜给仙桃工厂打电话:
“十万个泸州老窖红底金字袋,急! ”
而在内罗毕贫民窟,三十个“饿了么”保温袋正在被缝制成婚纱,银色隔热层变头纱,“准时送达”Logo成了暗纹。
飓风夜,印着“华莱士全鸡汉堡”的袋子在教堂废墟的十字架上猎猎飞舞。
防泼水面料接住的雨水装满“星巴克”桶。
法国记者拍下这一幕时,联合国粮农组织关于“可持续包装”的会议已争吵了二十年。
这就是1元利润背后的真相:
当欧美企业在环保议题上演讲时,上海白领扔掉的奶茶袋,正在托起非洲母亲摇摇欲坠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