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国人有点emo,尤其是搞实业的那帮老铁,心情大概就像一个武林盟主,眼睁睁看着自己最得意的徒弟,用自己教的功夫把自己给干趴下了,还顺便开了个新门派,广收门徒,你说气不气人。
他们开始反思,说我们是不是把这徒弟想得太简单了,以为他一辈子就只会蹲马步、劈柴挑水,没想到人家转头就练成了独孤九剑。
这事儿的本质,不是德国人“看错了”或者“想得太好了”,而是他们赖以为生的那个旧江湖规矩,彻底被掀了桌子。
这是一个时代的葬礼,德国只是那个哭得最响的宾客。
过去三十年,全球经济的剧本其实挺简单的,叫“雁行模式”。
就是一帮大雁排队飞,领头的是美国,搞金融和顶尖科技;紧跟着的是德国、日本这些,搞高端制造和精密仪器;再往后就是咱们和东南亚,乌泱泱一片,负责把图纸变成产品。
这个队形,德国人飞得特别舒服。
他们就像那个开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唯一一家米其林餐厅,不管路过的是什么车,饿了都得进来吃一口他们做的“硬菜”——发动机、变速箱、工业母机。
他们卖的不是产品,是“资格证”,是进入工业化牌桌的门票。
这个模式有个心照不宣的前提:队形是固定的,徒弟永远是徒弟,服务区永远是服务区。
德国人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这个前提上。
大众汽车超过三成的销量在中国,巴斯夫的巨额投资,西门子的深度绑定,本质上都是在给这个服务区添砖加瓦,指望着它永远客似云来。
他们觉得,我把餐厅装修得这么好,菜做得这么地道,你总不能自己另起炉灶,在旁边开个预制菜大排档,还比我火吧?
结果,现实就是这么魔幻。
徒弟不但自己开了厨房,还搞起了中央厨房+外卖平台,直接把食客从你餐厅门口抢走了。
以前是我们求着德国人卖给我们一条生产线,现在是我们的新能源车在慕尼黑车展上让德国人集体沉默。
这个转变,不是简单的“产业升级”,而是一场“范式革命”。
我管这叫“产业熵增定律”。
什么意思呢?
就是技术和制造能力,跟热量一样,天然就有从高温(集中)向低温(分散)传递的趋势。
一个封闭系统里,熵总是增加的,最终会达到一种均匀的、无序的平衡。
德国人过去几十年的好日子,本质上是在享受一种“产业势差”,他们处在技术高地,水自然往低处流,订单哗哗地来。
他们天真地以为,只要守住大坝的闸门,这个势差就能千秋万代。
但全球化,尤其是信息和资本的全球化,就是那个不断在技术大坝上钻孔的机器。
资本要逐利,哪里的效率高、成本低、市场大,它就往哪里跑。
人才要实现价值,哪里的机会多、平台广,他们就往哪里去。
德国企业在中国建厂,培训了工程师;德国大学招收了留学生,教会了理论。
他们以为这只是“水的正常蒸发”,却没意识到,这些蒸发的水汽,在另一片天空,正在汇集成一场倾盆大雨。
这场大雨,就是咱们的全产业链闭环。
从前市场换技术,现在是市场育技术。
咱们的市场体量大到可以独立养活一个全新的技术生态。
新能源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德国人还在纠结内燃机的热效率能不能再提升0.1%的时候,我们这边直接换赛道了,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德国人发现自己一身的屠龙技,可世界上已经没有龙了,全是高达。
所以,德国人抱怨“认识有偏差”,其实挺可笑的。
这就像一个老地主,抱怨佃户通过自己学习,也买了地,不再给他交租了,还说“我当初真是看错你了,以为你一辈子都那么淳朴”。
这不是认识偏差,这是历史的必然。
你不能指望一个14亿人的庞大经济体,永远满足于做那个跟在后面的小兄弟。
更深层次的问题,出在德国人自己身上。
他们引以为傲的“工匠精神”和“隐形冠军”企业(Mittelstand),在这次的范式转换中,反而成了最大的拖累。
这些企业,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一个螺丝钉领域做到极致,确实牛。
但它们的优势,是建立在一个稳定、可预测的产业链分工体系里的。
当整个体系都崩塌的时候,你那个全世界最牛的螺丝钉,可能连个能拧进去的孔都找不到了。
他们的组织结构像一个精密的机械表,一丝不苟,但也极其僵化,面对变化,转身比航母还慢。
那么,德国人现在该怎么办?
哭是没用的。
其实选择也无非就那几条路。
一条路是大众汽车选的,打不过就加入,加大在华研发,搞“在中国,为中国”,把自己从一个外来和尚,变成一个本地化的合伙人。
这条路,本质上是承认旧范式已死,主动去新范式里找个位置。
另一条路,是某些企业搞的,把生产线搬到东南亚,搞“中国+1”,试图再造一个当年的中国。
这条路,本质上还是对“雁行模式”的路径依赖,妄图在历史里再刻一个舟,去找当年那把剑。
但他们忘了,今天的越南和印度,不是昨天的中国,它们背后没有一个能提供全方位配套的“世界工厂”。
说到底,这给所有人的启示是,不要把任何一种商业模式或者国际关系,当成是理所当然、永恒不变的。
世界不是平的,它是流动的,而且流速越来越快。
今天你还在鄙视链顶端,明天可能就在别人的PPT案例里了。
德国的困境,本质上是一个关于“路径依赖”的悲伤故事。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这事儿其实也挺祛魅的。
它告诉我们,没有什么神话是牢不可破的,无论是“德国制造”还是“日本工匠”。
商业世界里,唯一的硬通货就是适应变化的能力。
至于德国人能不能调整过来,那是他们自己的事。
我们这些看热闹的,还是先操心下个月的房贷吧,毕竟全球产业链重构这么宏大的事,跟我们也没啥关系,有和没有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