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客的“远见”,企业的“远虑”
当德国经济部长舒尔茨用“非常明智”来形容一场赤裸裸的商业抢劫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贵族,在评价农民烧荒的行为时说:“看,这火光多么绚烂,充满了力量感。”他当然觉得绚烂,因为他家的晚饭是空运来的,地里种什么、收成怎么样,与他无关。
欧洲的精英政客们,现在就处于这种悬浮状态。他们痴迷于“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去风险”这些宏大而抽象的词汇,仿佛念叨这些咒语就能让国家自动变得强大。他们所谓的“远见”,就是盯着地图上那些虚无缥Riao的边界线,而不是企业财务报表上实实在在的赤字。
与此同时,德国的汽车工人们,巴伐利亚的机器制造商们,他们也在“远虑”。不过他们的远虑要具体得多:大众的芯片库存只能撑三周了,这个月的奖金还有没有?宝马一个月损失了10亿欧元,下一个被裁的会不会是我?
一边是悬在天上的“远见”,一边是踩在地上的“远虑”。当一个国家的精英阶层和它的产业基础已经活在两个平行世界时,这个国家的经济不出问题,那才叫怪事。
二、傲慢:我们不需要你,但我们需要你的东西
欧洲对华政策的底层逻辑,充满了一种拧巴的傲慢。翻译过来就是:我讨厌你这个人,但你做的饭我还是要吃的。他们想把中国这个“厨子”赶出厨房,但又希望厨房能照常供应一日三餐。
对安世的态度就是这种傲慢的极致体现。他们不喜欢安世的中资背景,认为这是个“风险”。于是他们把中资这个“人”给赶走了。但他们又极度依赖安世在中国生产的芯片,那是欧洲制造业这台精密机器必不可少的“润滑油”。
他们天真地以为,可以把“人”和“东西”分开。他们抢走了安世的“所有权”,就以为能顺理成章地拿到安世的“产能”。这是一种典型的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思维惯性:我占领了你的土地,你的矿山、你的人民就都得为我服务。
可惜,21世纪的全球化不是这么玩的。产能、技术、人才,这些东西都是长在“人”身上的,长在特定的土壤里的。你把人赶走了,把土壤给污染了,东西自然也就没了。中国一纸禁令,安世中国的产能就留在了中国。荷兰人拿着安世的公章,却盖不出一片芯片。
三、偏见:中国只会“复制”,我们才是“创造”
更深层次的,是根深蒂固的偏见。在很多欧洲精英眼里,中国制造仍然停留在衬衫、袜子的阶段。即便是在高科技领域,他们也倾向于认为中国只是“会生产”,而核心的“创造”和“定义”能力,仍然掌握在西方手里。
所以他们才敢动手抢安世。在他们看来,安世虽然被中资收购了,但它的根在欧洲(恩智浦分拆出来),技术底蕴是欧洲的。他们觉得只要把所有权拿回来,一切就能回到“正轨”。
他们完全无视了过去五年,是中资的注入、中国的市场和中国的管理经验,才让濒临破产的安世起死回生,并成为车规级芯片的关键玩家。他们看不到闻泰科技作为全球领先的ODM企业,在产业链整合、成本控制和市场响应速度上带来的巨大赋能。
这种偏见让他们做出了灾难性的误判。他们以为自己是在“收复失地”,实际上是在摧毁一个被证明是成功的商业模式。当安世中国宣布技术和供应链全面本土化,订单交付率迅速恢复时,这无异于在响亮地宣告:那个你们看不起的“厨子”,不但自己另起炉灶了,而且新开的馆子生意比你们抢走的老店还好。
四、谁在为精英的傲慢与偏见买单?
最终,为这场由傲慢和偏见引发的闹剧买单的,不会是那些夸夸其谈的政客。舒尔茨先生不会因为大众停产而降薪,卡雷曼斯女士也不会因为宝马亏损而睡不着觉。
买单的,是欧洲成千上万的汽车工人,是那些被供应链中断搞得焦头烂额的中小企业主,是整个欧洲的消费者。他们将面临失业的风险、产品涨价的压力和产业空心化的长远恶果。
欧洲的精英们,正在用自己的行动,亲手拆掉欧洲经济最引以为傲的发动机——强大的制造业。他们以为自己在捍卫欧洲的未来,却可能在断送欧洲的现在。而这一切的根源,只是因为他们不愿摘下有色眼镜,平视这个早已改变的世界。
当傲慢和偏见成为决策的主导,那么再“明智”的决定,最终也只会通向愚蠢的结局。你认为,欧洲的制造业,还能经得起几次这样的“明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