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变幻莫测、内部政治暗流涌动的当下,美联储——这家举足轻重的央行,它的独立性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考验。这可不光是短期利率怎么调的问题,更深层次地触及了它作为独立机构的制度底线。
一位前高级央行官员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美联储得进行更彻底的货币政策框架调整,这事儿的意义远超日常的利率决策。他警告说,别因为某些来自特定总统的政治压力,就缩手缩脚,推迟或削弱这些至关重要的改革。因为,在政治压力面前选择保守,那才是大错特错。最近围绕央行官员的那些政治争议,无疑把美联储的独立性推到了风口浪尖,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外部压力越大,内部改革就越重要,这才是它长久发挥作用的根本。
总统开火,央行独立性悬了
最近,一场大戏码在华盛顿上演了,直接把美联储推到了风口浪尖。现任总统在8月25日通过社交媒体,发了封公开信,直指一位现任央行理事。
信里,总统口气可不小,声称要即刻解除这位理事的职务,还搬出了宪法和联邦储备法的条文,说自己有“正当理由”。总统指控这位理事在抵押贷款申请中搞小动作,比如虚报住所、重复享受优惠等等,言下之意就是:你这人诚信有问题,不配坐这个位子。要知道,就在8月20日前后,这位理事就已经被施压要求辞职了。
说起来,央行理事的职位那可是铁饭碗,有14年的长期任期,他们被视为独立的官员。按法律规定,总统可不能随随便便罢免这些独立机构的官员。任何免职,都必须有“正当理由”,而且得严格按照法律程序来。
历史早有定论。早在1935年,最高法院就有了裁决,明确给独立机构官员穿上了“保护衣”,限制了总统随意罢免的权力。面对总统这封“免职信”,那位被指控的理事目前还没直接回应。不过,她之前已经放话了,绝不会屈从于政治压力而辞职,更强调会通过法律途径把事实搞清楚。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总统这一招啊,醉翁之意不在酒,更像是一种政治姿态,而非立马就能生效的法律行动。他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公开施压,影响公众舆论和机构的行动,说白了,就是一场想制造既定事实感的“法律战”。
国内的批评声浪不小,大家普遍认为,这简直就是对制度性制衡的直接政治干预和破坏。国际社会也坐不住了,其他国家的央行负责人纷纷表示担忧,生怕这种事蔓延开来。他们警告说,总统要是能随意罢免央行官员,那可是会严重损害央行独立性,进而动摇全球货币政策的稳定性和市场信心的。
所以说,这次的“免职令”,即便在象征层面,也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削弱了大家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普遍预期。它还加剧了对美国制度运作的质疑,简直就是民主制度与政治化趋势的一次正面冲突,凸显了美联储独立性制度正面临的严峻挑战。
痛定思痛,央行框架大变脸
外面风雨飘摇,里面也没闲着。面对外部的政治干预,美联储内部的自我革新同样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就在某次重要的经济研讨会期间,美联储同步公布了货币政策框架的重大修订,这些修订跟之前那次调整的方向,可真是大相径庭。
想想2021-2022年那通胀,真是让人心惊肉跳,简直有点失控。事后复盘,部分原因就出在之前的货币政策框架上。那个旧框架,原本是为了弥补长期通胀不足,还把就业放在了优先位置。结果呢?在失业率低得不能再低、物价涨幅已经不低的时候,利率却还保持在超低水平,根本没能有效遏制住通胀的苗头。
现任美联储主席在利率管理方面,获得了不少肯定,这没得说。但在更宏观的货币政策理念上,我觉得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好在,美联储现在已经采纳了一种更平衡的通胀目标策略,也就是说,对通胀偏离目标的上下限,他们会给予同等的关注。
同时,对就业目标的表述也进行了调整,现在更强调实现与物价稳定兼容的最高就业水平。主席还指出,零利率下限问题已经不再是主要担忧了,为啥?因为中性利率水平有所抬升,这可为美联储提供了更大的政策操作空间。这些当前的政策框架调整,受到了普遍的积极评价。它们实实在在地增强了美联储对通胀风险的预判和应对能力,也让就业和物价稳定这两个目标,变得更加平衡了。
光改框架还不够,还得更透明
尽管美联储已经着手进行初步的框架调整,这当然是好事。但要真正抵御住政治压力,锻造出独立性的新韧性,我觉得它还需要在量化工具管理和沟通策略上,进行更彻底、更透明的改革。别看现在改了点,但这还远远不够,当前的框架调整,并没有彻底解决所有货币政策执行中的关键缺陷。
比如说,美联储应该设立一套量化宽松(QT)工具的成本效益评估体系。想想过去那些量化宽松计划,成本估算超过5000亿美元,这可不是小数目,得算清楚每一分钱花得值不值。同时,我建议啊,要明确区分不同目的的大规模资产购买,比如哪些是为了恢复市场功能,哪些是为了政策刺激。这样一来,政策透明度和问责制都能大大提高。
再者,美联储还得好好优化一下它对经济前景和政策应对的沟通策略。现在的预测摘要,老是搞“一言堂”,过于侧重单一的基准预测,这让大家很难搞清楚官员们分歧的深层原因。我觉得,美联储应该发布包含多重情景的详细工作人员预测,可以学学欧洲央行这些主要央行,他们都已经这么做了。这样,市场才能更好地理解政策意图和潜在风险,不是吗?
那位前高级央行官员的话,句句是金玉良言啊。他警告说,面对来自特定总统的巨大政治压力,美联储不应该选择保守,削弱改革意愿,因为这种保守态度将是错误的策略。相反,维护独立性需要建立最有效、最全面的政策框架,并且强调美联储需要持续适应全球金融体系的变迁。这才是抵御政治干预、提升制度信任的根本之道。毕竟,这次事件已经在象征层面削弱了对美联储独立性的普遍预期,加剧了对美国制度运作的质疑,更被视为对美国制度抵御政治冲击韧性的一次严峻考验。
笔者以为:独立性,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
美联储的独立性,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既定事实。它更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在政治挑战和经济演变中,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过程。深度的内部改革,再加上透明高效的沟通,这才是它在新时代背景下赢得信任、持续发挥关键作用的关键所在。那位前高级央行官员的长期视角,再次提醒我们,美联储进行更深度的货币政策框架调整,其重要性超越了短期利率决策。这不仅仅是抵抗外部压力的坚实盾牌,更是提升自身效能和公信力的锋利利剑,是制度韧性在持续进化中得以锻造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