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上,上百艘悬挂各国旗帜的货轮畅通无阻地向乌克兰运送物资,其中不乏贴着“人道主义援助”标签的军用物资。 俄军黑海舰队的侦察机每日盘旋监视,却始终没有发射一枚导弹。
与此同时,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透露了一个惊人内幕:普京亲自否决了用“榛树”高超音速导弹打击基辅班科夫街乌克兰总统办公室的计划。 这种导弹威力巨大,足以将整个街区夷为平地,但普京说了“绝不这么干”。
俄军这两种异常克制行为背后,是对战争边界的精准把握和深层战略考量。 普京不是不敢打,而是不能打。 打击这些目标可能会引发不可控的后果,甚至导致俄罗斯与北约的直接对抗。
美国在2025年夏天重启了对乌克兰的武器供应,包括爱国者导弹和增程型导弹,总量达上千枚。 8月底,美国国务院又批准了一项价值8.25亿美元的军售,向乌克兰提供3350枚增程攻击弹药。
这些武器并非直接运往乌克兰港口,而是先抵达欧洲国家的港口或机场,再通过铁路和公路分批隐蔽进入乌克兰西部。 这种分散的运输方式让俄军难以找到合适的拦截目标。
如果俄军攻击这些在公海上运输的船只,将等同于直接向北约宣战。 悬挂北约国旗的船只受到集体防御条款保护,一旦遭袭,可能触发北约与俄罗斯的直接对抗,这是普京极力要避免的局面。
俄罗斯军方评估认为,拦截这些军援需要大量精确弹药,但西方能够无限补充,因为欧盟承担成本,美国甚至还能从中赚钱。 俄罗斯若是硬拼,就等于跟整个西方军工体系耗上了,压力巨大。
经济因素也是关键考量。 俄罗斯2025年的国防开支调到13.5万亿卢布,但西方制裁让民用经济承压。美国提供的增程攻击弹药单价仅30万美元,远低于战斧导弹。 如果俄军动用昂贵的防空导弹去拦截这些低成本武器,显然不划算。
“榛树”高超音速导弹系统生产受西方制裁影响,芯片和材料短缺。 用来炸运输线太浪费,还不一定准确命中。俄罗斯最近减少了对乌克兰能源设施的打击,就是为了节省资源,优先保障前线目标。
不炸乌克兰总统办公室的决策同样经过深思熟虑。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表示:“普京在任何时候都会采取‘深思熟虑且负责任的立场’,俄军只对乌军事和准军事基础设施进行打击,不会针对民用目标”。
但更深层的原因是,俄罗斯明白消灭泽连斯基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乌克兰政界已形成浓厚的反俄氛围,泽连斯基的潜在替代者如扎卢日内、布达诺夫等人,对俄立场可能更为激进。
如果采取“斩首行动”,不仅无法瓦解乌方抵抗意志,反而可能催生更难打交道的谈判对手,并激起乌克兰国内更强烈的反抗情绪,甚至引发对俄罗斯文化建筑的报复性打击。
普京拒绝轰炸泽连斯基办公地的决策,也体现了对政治解决途径的保留。 俄乌和谈虽陷入僵局,但保留对话渠道始终是俄罗斯的选项之一。
在特朗普公开支持乌克兰跨境袭击的背景下,保持政治上的克制,能避免给美国介入提供口实。 特朗普在2025年推动和谈,8月15日在阿拉斯加会见普京,讨论停火条件,包括乌克兰中立和领土现状。
如果这个时候炸了总统办公室,特朗普的努力就白费了,美国可能会对俄罗斯实施更多制裁。 俄罗斯支持美国的停火提议,但要求长期和平保证。 炸办公室等于关上对话门,这会破坏谈判可能性。
战场现实也迫使俄军调整策略。 乌军近期用无人机袭击俄罗斯炼油厂,已导致14%的炼油产能瘫痪,影响到民生和军需供应。
这种“非对称打击”让俄军意识到,现代战争的胜负不再取决于占领多少领土,而在于谁能承受更长时间的消耗。 俄军将重点转向本土防御,通过强化防空和反无人机系统,减少民用设施受损。
俄罗斯还将国防计划延长至2027年,表明正在为长期战争做准备。 俄军正全力推进军事智能化转型,重点建设无人作战系统和智能指挥网络,将资源集中到战场防御体系的升级上。
俄军的双重克制,本质上是对战争边界的精准把握。 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这场冲突的真正对手是背后的北约,而不是乌克兰本身。
俄罗斯宁愿消耗资源去打击分散的铁路线,却不直接炸毁美军火船和总统办公室,是因为明白这些行动可能带来的长远代价远高于短期收益。
国际舆论压力也是考量因素。 2022年俄军轰炸乌克兰铁路线后,遭到联合国和欧洲国家一致谴责,俄罗斯后来就停止了这类行动。 不炸办公室同样是吸取了历史教训。
卢卡申科作为盟友,透露这些信息并非偶然。 他强调俄罗斯有能力摧毁目标,但选择克制,这反映出俄罗斯高层对局势的判断:现在不是硬刚的时候,需要为未来可能出现的谈判保留空间。
俄军的异常克制背后,是普京对战争风险的精准计算和战略权衡。 这种克制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避免冲突无限升级的理性选择。
在黑海航道和基辅街头,俄军的克制创造了一种诡异的平静。 但这种平静背后,是大国博弈的复杂计算和战争边界的谨慎测试。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