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特朗普站在中东和平峰会的讲台上,面对各国元首和闪烁的镜头,高声宣布“中东战争正式结束”。
他身后的巨屏投射着题为“加沙协议”的和平宣言文件,签名处密密麻麻盖着美国、埃及、卡塔尔等国的印章。
然而,细心的人发现,这份宣言的两个关键名字始终缺席,以色列代表压根没到场,哈马斯领袖拒绝签字。 仪式结束后,特朗普对媒体宣称“新纪元已开启”,但加沙地带的枪声却在24小时内再次响起。
这份被特朗普称为“历史性突破”的和平宣言,实际内容空洞得令人咋舌。 文件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交出加沙行政控制权”,并允许国际维和部队接管城市,却对如何执行只字未提。
没有规定停火时间表,没有明确人质交换的监督方,连维和部队的编制和部署范围都模糊不清。一名参与斡旋的阿拉伯国家外交官私下吐槽:“这就像让人自废武功,还说不清谁会来保护他们。 ”
更讽刺的是,宣言缺乏法律约束力和违约惩罚机制。 以色列和哈马斯无需承担任何强制性义务,执行全靠“自觉”。
这种设计让协议沦为一场公关表演,特朗普需要镜头前的风光为自己的选情造势,而冲突双方谁都不愿被一纸空文束缚手脚。
就连签署国之间也各怀心思,埃及和约旦关心边境安全,卡塔尔和伊朗想保住对哈马斯的影响力,沙特观望,土耳其则忙着维护自身在伊斯兰世界的声望。 一份连签署方都解读不一的文件,如何能落地?
哈马斯拒绝签字的原因直指核心利益。 宣言要求其彻底解除武装,这等同于让哈马斯放弃生存资本。
一名哈马斯政治局成员直言:“放下武器意味着任人宰割,谁会接受这种投降条款? ”此外,宣言提出由美国主导的“过渡政府”接管加沙,但特朗普此前“清空加沙”“将加沙变为中东里维埃拉”的言论早已引发众怒。
巴勒斯坦人记得,2020年特朗普推出的“世纪协议”曾要求巴勒斯坦放弃难民回归权、接受非军事化,被阿盟斥为“世纪耳光”。 如今类似内容重现,哈马斯自然警惕。
以色列的缺席则暴露内部分裂。 内塔尼亚胡政府虽口头同意初步停火,但极右翼盟友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和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以“退出执政联盟”相威胁,反对任何妥协。
军方更担忧撤军后的安全真空,加沙地下通道纵横交错,哈马斯武装分子化整为零,匆忙撤离可能让前期军事成果付诸东流。
更关键的是,以色列坚持“分阶段验证”原则,要求哈马斯先证明人质存活再谈后续,而哈马斯主张“同步执行”。 双方互信为零,连基础程序都无法达成一致。
特朗普的和平宣言并非首创,而是其2019年“世纪协议”的翻版。 当年,白宫高级顾问库什纳提出以680亿美元经济援助换取巴勒斯坦在主权问题让步,结果被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痛斥为“用金钱收买权利”。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此次宣言同样试图用“经济红利”置换政治妥协,但巴勒斯坦人已看清本质,没有国家主权,任何援助都是施舍。
美国长期偏袒以色列的姿态更让调解失去公信力。特朗普任内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支持以色列对戈兰高地的“主权”,拜登政府则向以色列提供至少179亿美元军事援助。
这种“拉偏架”传统使美国丧失中立性。 当特朗普在宣言中强调“美国主导”,地区国家自然怀疑,这到底是调停还是霸权扩张?
和平宣言的失败也折射出中东力量的重组。 埃及、卡塔尔、土耳其等传统调停者被美国“抢戏”。
他们耗时数月斡旋的停火框架,被特朗普包装成美国成果,导致信任机制更加脆弱。 伊朗则通过支持哈马斯激进派搅局,削弱温和派妥协空间。 而沙特等国的观望态度,反映出阿拉伯世界对美国方案普遍缺乏信心。
更棘手的是战后治理难题。 哈马斯若退出,加沙将由谁接管? 巴勒斯坦权力机构软弱无力,联合国无权干预,美国主导的“过渡委员会”则被批为“殖民式方案”。
重建需要数百亿美元,但欧美援助常附加强硬政治条件。 加沙基础设施已瘫痪,1800名医护人员和543名援助人员丧生后,人道通道仍因检查站和武装冲突频频中断。 这些现实问题,宣言一概回避。
宣言签署后不到48小时,以色列空袭加沙北部,哈马斯发射火箭弹还击。 这种“打打停停”已成常态。
2025年1月,双方在多哈谈判中“前所未有接近达成”协议,却因以色列新增条件而破裂;2月,哈马斯暂停释放人质,指责以色列拖延释放巴勒斯坦囚犯。3月,停火协议因“患病人员”定义分歧再度僵持。 每一次谈判破裂,都让互信进一步瓦解。
根本原因在于,和平进程被急功近利的政治需求绑架。 特朗普需要大选前的外交成绩,内塔尼亚胡需安抚极右翼保住政权,哈马斯强硬派则靠对抗维持影响力。
当各方都将协议当作筹码而非解决方案时,和平只能沦为口号。 一名加沙居民苦笑:“他们宣布战争结束时,我们还在躲避轰炸。 谁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