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兵临城下,鸭绿江对岸硝烟滚滚。1950年的那个秋天,就连林彪这样的战神都开始犹豫了。
朝鲜半岛上的战火越烧越旺。美军仁川登陆成功后,整个战局彻底翻转。朝鲜人民军溃不成军,美国大兵直接杀到了中国家门口。
新中国才成立一年,到处都是烂摊子。工厂没几个,钢铁产量少得可怜,60万吨对人家8700多万吨。这差距,说出来都让人脸红。
更要命的是军队装备。解放军手里的家伙什,大部分还是从日本人和国民党那儿缴获来的破烂货。人家美国佬飞机大炮原子弹样样齐全,咱这边还在玩"小米加步枪"的把戏。
就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提出要出兵朝鲜。说实话,当时支持的人真不多。按毛主席后来的话说,就他一个人坚决支持,周总理算半个。
林彪那会儿身体确实不行。失眠、怕光、怕声音,这些毛病折腾得他够呛。但真正让他犹豫的,还是对这场仗的担心。
9月的一个下午,林彪从广州匆匆赶到北京。毛主席在中南海见了他,两人开始了那次改变历史的谈话。
"主席,我最担心的是,万一美国扩大战争范围怎么办?"林彪的声音有些沉重,"会不会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毛主席点点头,显然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慢悠悠地说:"这场仗无非三种可能:小打、中打、大打。"
小打就是局限在朝鲜半岛,最后双方停战,维持现状。中打就是战火烧到咱们东北,那也没啥大不了的,大不了多打几年。至于大打,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
说到这儿,林彪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了。
毛主席却很淡定:"大打我们也不怕。美国看着挺吓人,但要想入侵中国,有三个致命的问题。"
"哪三个?"林彪立马来了精神。
"后方太远。"毛主席伸出一根手指,"美国离咱们万里之遥,中间隔着太平洋。他们的人员装备补给,全得靠船运。这么长的运输线,就是他们的死穴。"
这话听着有道理。想想看,从美国本土到中国沿海,军舰得跑好几万公里。运输船更是又慢又笨,简直就是活靶子。
"咱们只要派几艘潜水艇去破坏他们的运输船,美国人就得抓瞎。"毛主席说到这儿,林彪马上提醒:"咱们没潜水艇啊。"
毛主席笑了:"苏联有。"
"战线太长。"毛主席接着分析,"中国这么大,960万平方公里的地盘。美国想要控制全境,几百万军队都不够用。到时候咱们跟他们打游击,让他们疲于奔命。"
这招林彪太熟了。从井冈山开始,共产党就是靠游击战起家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套打法对付日本人都管用,对付美国人也一样。
"兵源不足。"毛主席说出了第三个问题,"美国要在中国打仗,至少得派几百万人过来。加上本土防务,起码要一千万军队。这对美国来说根本不可能。"
更关键的是,美国人不会答应。谁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跑到万里之外去送死?一旦伤亡过大,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肯定会爆发。
林彪听完这番分析,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毛主席说得没错,美国虽然看着强大,但真要全面入侵中国,困难大着呢。
可惜林彪的身体实在撑不住了。毛主席也不勉强他,开始考虑别的人选。最后,这个重担落到了彭德怀肩上。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这一步,改变了整个东亚的格局。
林彪虽然没能亲自上战场,但他跟着周总理去了苏联,跟斯大林谈判军援问题。这也算是为抗美援朝出了力。
战争的进程完全验证了毛主席的判断。美国始终不敢把战火扩大到中国本土,更别说全面入侵了。他们在朝鲜已经够呛的,后勤压力巨大,国内反战情绪也在上升。
美军在朝鲜投入了30万军队,已经让国内叫苦不迭。要是扩大到全中国,需要的兵力得翻十倍不止。美国哪来这么多人?
更何况,美国还得在全世界维持霸权。欧洲要对付苏联,中东要保护石油,拉美要维持后院稳定。摊子铺得太大,根本抽不出足够的兵力来对付中国。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美军司令官克拉克感慨地说,他成了美国历史上签署无胜利停战协定的第一人。这话说得够苦涩的。
抗美援朝的胜利,彻底粉碎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彭德怀那句话说得霸气:"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架起几门大炮就能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毛主席当年对美国"三个致命问题"的分析,现在看来简直神了。后方太远、战线太长、兵源不足,每一条都击中了要害。
这种战略眼光,放到今天也不过时。面对强敌,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恐惧。关键是要看透对方的弱点,找到制胜的办法。
那场战争不仅保卫了朝鲜,更保卫了新中国。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哪个国家敢小瞧中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