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辉达娱乐 > 辉达娱乐介绍 > 徐海东与王震以兄弟相称,彭老总很生气,刘伯承劝他:别管他们啦

徐海东与王震以兄弟相称,彭老总很生气,刘伯承劝他:别管他们啦

发布日期:2025-08-05 01:32 点击次数:134

1969年4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上,一个意想不到的视频画面悄然定格:徐海东,这位传奇的开国将军,坐着轮椅、带着大型氧气包,拖着沉重的身体步入中央主会场。当时他已经多年重病在身,随时都可能倒下,却依然亲临会议现场,履行着中央委员的职责。这种执着,是责任,更像是一场和命运的较量。但最让人难忘的,还不是他身影的垂危,而是会场内发生的一个举动。大家有没有好奇,这位被毛主席亲点进主席团的病重将军,究竟靠谁投下那一票?他又为什么要把这样的大事托付给一个“兄弟”?

第一高潮

全场的气氛原本肃穆,忽然因徐海东和王震之间的一番互动变得紧张又温情。徐海东费力地打了个手势,让人把身旁的王震请过来。坐在轮椅上的他,谨慎地向王震郑重敬礼:“王老弟,我非常信任你,因我病重不能走动,请您代我投票!”王震闻言,立马也回了个礼:“徐大哥,我一定照办。”就这么一来一回,台下不少人内心都动容。但你要知道,这两位开国元勋——曾经早年鲜有交集,如今为何能托付生死大事?他们之间到底藏着怎样的江湖恩义?

发展过程

时间倒回1936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那时的徐海东,率着红十五军团接应北上的红六军团。红六军团的领头人就是王震。两个北方汉子第一次见面,一个拥抱把几十年革命感情拍在了脸上。他们彼此称兄道弟,王震直接管徐海东叫“大哥”,徐海东反过来叫王震“老弟”。当然,这种“哥弟”称呼后来还被彭德怀批评过,说革命队伍平等,不兴讲情分。但刘伯承出来和稀泥,他幽默地说:“他们俩,一个原来是窑工,一个是铲煤工人,叫个哥弟没啥。”就是这样的底层出身,再加上性格相投,成了几十年深厚友情的基石。普通人咋看?“你才几岁见一次老同学?人家20年不见,感情还在。”东奔西走的岁月里,他们各自辗转,为自己的信仰奔忙,最后却又总在风雨时刻惦记对方。

第一低潮

新中国成立后,徐海东的身体越来越差。自1940年以后,他就不得不离开最爱的前线,投身休养生活。普通人如果得了重病,也许只想着安稳度日,可徐海东却在病榻上“坐不住”,总想再为党工作。他多次托人向中央写信,请求复出。更有人不知道,这位曾经战无不胜的“猛将”,其实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与病魔作斗争。有人说,他的心比身体还硬,“躯体休息,意志难休”。毛主席知道他的情况,曾亲笔回信,不许他心存杂念,只求静心养病。不光毛主席,周总理也常挂念他的健康,但那个年代医疗条件有限,有时候连最基本的药品和氧气都一度被人为阻断。在大连休养的那些年,是王震顶着压力专门探望,无视地方官员的“请愿”活动,直奔病房,和徐海东促膝长谈一夜。病房外风雪交加,病榻上兄弟情深,那场面就像一出生离死别的老电影。谁想得到,春风化雨的背后,还有多少未被看到的坚忍?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1967年,“七二〇事件”后,徐海东也未能幸免,开始遭到人身攻击。本就身份敏感,加上重病在身,各种物资被断,连冬天的暖气都给停了,徐海东呼吸越来越困难,命悬一线。他的儿子徐文伯不得不冒着风险,去找王震求助。王震一听,怒火中烧,把徐海东的危急情况直接报告了周总理。这才在紧要关头保住了一命。你以为得救了?其实只是表面风平浪静。此后关于他的“黑材料”,依然此起彼伏。亲如手足的伙伴只能各自煎熬,憋着一股没处发的劲头。

第二高潮

就在大家都以为风暴过去、日子会平稳点的时候,命运突然又拐了个弯。1970年,因为“一号命令”,徐海东从北京被“疏散”到郑州,他的实际情况根本不适合长途迁徙,可他依然执行命令,哪怕是拖着病体。另一头,王震也被疏散到江西垦殖农场。临分别时,两位“哥弟”握着手,眼眶红了。王震说:“我们什么都不要了,只要‘同志'两个字。”徐海东则点点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推门。”这段情谊,说直白点,比这世上的好多亲兄弟还真纯粹。王震明知自己也难保无事,却向徐文伯郑重承诺:“你爸有紧急事就来找我,别去别的地方,我不怕受牵连。”世事无常,这一句直白的托付,成了兄弟情谊最后的闪光。

可惜天不遂人愿。徐海东在郑州的生活更艰难,药品紧缺、生活物资不足,甚至王震委托送的急救药,竟然因为各种“手续”被卡在半路。病情每况愈下,最后弥留之际,徐海东叮嘱儿子:“别通知老战友们,一定要让王震知道。”1970年3月25日,徐海东永远地合上了眼。在江西的王震收到噩耗,数天吃不下饭。他亲自起草唁电,却被退回……你说这不是电影,谁信?

第二低潮

徐海东的离去,原本应当成为共产党历史上一件庄严的纪念,可现实却是无声的冷淡。王震的唁电,竟让河南军区打回票,“上面有意见”。这是什么态度?就算狼狈为奸,起码也有基本的哀悼传统。徐家为丧事奔波,王震鞭长莫及,最终大家只能在心底为兄弟点一盏长明灯。这一阶段,中间夹杂着的,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荒谬与悲凉。各种流言蜚语,如同风暴一样刮过。有人说,过去功劳再大,政治“空气”紧的时候,什么兄弟、什么荣誉都不值钱。家人想要四处求助,却怕牵连、怕告密、怕被“站错队”。即便这样,徐家还是咬牙挺过来了——等到1979年,党中央终于为徐海东平反、昭雪。在此之前,这位为国家浴血奋战的老人,却像被世界遗忘了很久。王震终于有机会站在老友的追悼会场,落泪发言:“他要是能看到现在的结局,多高兴啊!”这句话,是安慰也是控诉。

写在最后

你要是跟我说功劳不会被岁月埋没,我还真不信了。看看徐海东的经历,哪怕毛主席、周总理生前亲自关心,病重时还是能被药品“卡脖子”,还能被生活物资“卡断腿”,就算是当年的“红色旗帜”,照样能被逼到心力交瘁。有人说这是历史大势,是“河流奔腾,浪花淘沙”。可是功臣的一生就像顽石,被一波接一波的浪头撞得遍体鳞伤。你要说组织公平、体制温暖,我还能怎么夸?没得选,也只能“好话坏话都往肚里咽”。这些故事听起来像是遥远的传说,其实涉及到每一个普通人遭遇大时代裹挟的不安与挣扎。

小编想问

你觉得徐海东和王震的这段兄弟情到底值不值?当年生死相托,如今换来的却是唁电被拒回、哀悼无门。是人情不敌政策,还是体制大于友情?如果你是王震,会选择狂怒顶撞还是黯然接受?这种老革命家的遭遇,到底该归咎于历史环境,还是高级权力游戏?欢迎留言讨论,说说你心里的答案。

友情链接:

辉达娱乐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

Powered by 辉达娱乐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 2013-2024